连警察都管不了“熊孩子”,校园暴力也就真的无解了!

文摘   2024-11-26 20:15   浙江  

校园暴力,一个刺眼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对受害者造成身心创伤,也对施暴者的未来蒙上阴影。我们常言“零容忍”,但如何落实?


山东聊城第九中学小学部的一位班主任曾发表豪言:“当你遭受欺凌,勇敢站出,不要选择沉默。有我在,你无需恐惧。”


然而,这位教师或许因年轻气盛,未曾遭遇强硬的小霸王,未曾面对不讲理的家长。一旦遭遇,那份底气或荡然无存。


有人试图深究“熊孩子”行为背后的复杂因素,如家庭教育缺失、社会环境影响、心理发展问题等,但这些分析往往流于纸面。


即便找到原因,又能如何?谁能填补他们原生家庭的缺陷?谁能改变他们依赖的社会环境?谁能纠正他们扭曲的心理?甚至,只要有护短的家长,一切努力都可能付诸东流。


如今,许多学校已设立监测机制,成立“校园安全委员会”,评估校园状况,通过匿名调查和日常观察,及时发现并干预潜在暴力行为。


“通过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释放压力,培养良好社交技能和自我管理能力”的说法,或许在论文中可行,但实际效果存疑。


一旦发现暴力行为,通常仅限于“批评教育”。但若批评无效,教育不改,又该如何?孩子的性格虽有可塑性,但也有“孺子不可教”之时。


我们儿时,老师持戒尺,不听则打,虽粗暴,却很有效。如今,哪位教师敢如此?稍有差池,便遭投诉,甚至可能被通报批评、调离岗位。


执法机关介入处理未成年人行为问题,效果有限,甚至还可能加剧问题。他们同样面临“熊孩子”不听的情形。警察替他爸妈教育他,回头他爸妈要就来“教育”警察了。


在处理“熊孩子”问题时,除了“人性化”教育,别无他法。这些孩子早已知晓《未成年人保护法》,甚至清楚自己尚有几年不受刑事追责,因此有恃无恐。


“他还是个孩子”常成为护短家长的借口。孩子需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从小学习遵守规则,家长的护短可能让孩子误认为规则可忽视,对他们未来融入社会非常有害。


若不纠正孩子行为,问题可能随时间加剧,小错可能演变成大问题,甚至引发法律纠纷。正如网友所言:“现在挨警察一顿揍,总比将来被警察送入监狱要好。”


逍遥岛主
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