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辞旧迎新之际,南方周末还在一如既往地搞“新年献词”,诸多媒体还在一如既往地做未来展望,然而,公众号“正能量”却不合时宜地说:别扯那么远,谁保证你能活到那一天。
这句话,对有些人来说却是一语成谶。
近日,“新闻联播”等媒体报道了被追授为全国模范法官的韩旭辉的事迹。眼看手中还剩8个案子,老韩说:“等我办完,就可以光荣退休了”。
退休,想想都美呀,终于可以看那些年被法条耽误了的诗,去想去还没顾得去的远方了。然而,他终究还是没有等到退休那一天。
近年来,法官队伍老龄化现象日益凸显,成为司法领域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从基层法院到中高级法院,这一现象普遍存在。
在不少基层法院,具有审判资格的35岁以下法官数量极少,大量的案件审理工作依赖于年龄偏大的法官,法官老龄化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
在办案过程中,老龄法官可能因为身体原因难以承受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像老韩,马上退休了,还和同事们4天奔波700多公里,到4地监狱开庭审理5起案件,最终因劳累过度而倒下了。
过去,退休之前都有一个“过渡期”,毕竟,马上就要离开工作岗位,按照常规的分案制度,有些案子排期开庭都在八个月之后了,时间来不及,分了到退休也办不完,于是,审监庭、后勤部门呆几个月,等退休。
但员额制之后,员额资源稀缺,一线难养闲人,加上电脑分案,老龄法官的办案压力并没有丝毫减轻,一些基层法院50 - 60岁的老法官,和年轻同志一样分案,办案压力和健康问题确实没办法解决。
现有的制度设计在很多方面未能照顾到老龄法官的特殊情况,除了案件分配,还有绩效考核,其实随机公平分案和统一量化考核,看似公平的背后,却忽视了年龄这个不可能公平的因素。
毕竟,现在的办案,拼智力更是拼体力。
而“干部年轻化”的方向,一些年轻人走上了领导岗位,领导在法检系统员额设置上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待遇”,就是办一定比例的案件,俗称“比例员额”。这就造成了在办案上,年轻人不如老人干的多,年轻人指挥老人干的现象。
照顾老法官,不仅关系到法官个体的福祉,也对整个司法体系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老法官们在职业生涯后期面临着诸多挑战,身体状况是他们首先要克服的难关,长时间坐在审判席上,使得许多老法官患有腰椎病、心血管病等。
照顾老法官,是一种人文关怀的体现。他们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司法审判工作,他们在职业生涯的暮年,我们应当给予他们温暖的关怀。从工作环境的改善,到日常生活的问候关心,让他们在司法的大家庭中感受到尊重和爱护。
照顾老法官,是对司法智慧和司法传统的珍视,是构建健康、可持续发展司法队伍的重要一环。这不仅能让老法官们在职业生涯的后期感受到温暖与尊重,更能通过他们经验的传承和精神的传递,为司法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毕竟,谁都有老去的那一天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