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又到一年一度“抵制圣诞节”的时候了。
圣诞节固然是一种文化现象,而愈演愈烈的“抵制圣诞节”似乎也要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了。
每当临近圣诞节,就会有“抵制圣诞节”的亢奋声音出现,而且分贝还不低,也具备相当的戏剧效果。
那些多年来致力于“抵制圣诞节”的勇士,似乎有很多充分充足的理由,比如“抵制外来文化入侵”啦,“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啦,“遏制不良宗教文化”啦,“坚持文化自信”啦等等,看起来都是满满的“正能量”。
圣诞节固然起源于西方宗教文化,但流演这么多年,尤其是引入中国之后的深度商业化,显然已在很大程度上剥掉了所谓“西方不良文化”的外衣,成为一场不折不扣的“商业盛宴”。
在节日消费已经逐渐蔚为大观的情况下,“圣诞节消费”也不过是被本土化、中国化的一个例子。餐饮、礼品、住宿,都是这场消费盛宴的题中之意。
所以不要奢望有多少人还保存对圣诞节的文化意涵的探求,大家追求的不过是节日气氛下的消费狂欢。这种节日气氛,可以是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节,也可以人造的“双11”。
借助“圣诞节”的名头拉动消费,似乎也是不错的生意。“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套路,自然驾轻就熟。
多年来对“圣诞节”喊打喊杀,口口声声“抵制”, 或许也不过沦为对圣诞节的变相宣传而已。每年圣诞节还是照旧,即便抵制的声音再大,该过的还是要过,该消费的还是去消费。
犹记十几年前的一次平安夜,宿舍几人撺掇着去H教堂看一看。走到大街上才发现人山人海,机动车早已禁行,步行都是被“裹挟”的,人潮汹涌身不由己,有关方面出动很多人维持秩序。
至于那教堂门口更是拥堵不堪,已经没有进去观看的可能了。在街上随着人流转了一圈,就算是过了一次圣诞节。这是唯一的一次“过”圣诞节,而且还是“被动”过的。
抵制圣诞节也罢,支持圣诞节也好,声音的纷纭背后叠加着文化的多重隐喻。
从个人的角度而言,纯粹是个人的自由和兴趣,想过就过,不想过就不过,岂容他人摆布?从团体的角度来讲,所谓“抵制圣诞节”作为一种号召和倡导本已令人侧目,总不能变本加厉直接动手阻拦、干涉他人过圣诞节吧?
他人在自己家里装饰圣诞节日氛围,圣诞树、挂彩灯、吃大餐之类的,你总不能去别人家里一通打砸外加掀桌子吧?小情侣拿着圣诞礼物兴高采烈在路上走着,你总不能一把抢过来扔地上然后再踏上一万只脚令其永世不得翻身吧?
对于个人领域而言,法无禁止即可为。只要法律没有禁止,去做就不算违法。说到底,过不过圣诞节,还是你自己说了算。若你不喜欢过圣诞节,他人(或团体)强迫你去过,是侵犯个人权利和自由;若你喜欢过圣诞节,别人强迫你不能过,也是一种侵犯。
法治社会,群己边界很重要。
当然,由于圣诞节源于西方宗教文化,这个话题似乎已经无法适用法律了。情怀、自信、传统、正能量等词语,是“抵制圣诞节”的天然堡垒和强大后盾。穿着汉服抵制圣诞节,被赞“弘扬正能量”;物业公司要求租户“抵制圣诞节”,被赞“有节操有自信”。
从某种意义上说,圣诞节已被曲解为“崇洋媚外”的代名词。其中的逻辑演化也很烧脑:从1840年以来的历次侵略战争和不平等条约说起,其中充满着割地赔款,充满着血泪屈辱。而这“历史屈辱”的代名词,在特殊逻辑的编织下都加载到“圣诞节”这个特殊的载体之上。
有了苦难深重的“历史关照”,再加上“小院高墙”“脱钩断链”的冷酷现实,“抵制圣诞节”似乎就具备了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必然性;此外,再加上“正能量正确”的诡异话术,“抵制圣诞节”的大戏故而能一直经久不衰,不仅不缺乏观众,为之拍手叫好者亦大有人在。
“抵制圣诞节”似乎有着天然自洽的神圣逻辑:过圣诞节就是崇洋媚外,崇洋媚外就是忘记历史无耻賣國;抵制圣诞节就是抵制西方文化入侵,抵制西方文化入侵就是坚持文化自信。
看看,多么通俗易懂的逻辑,多么简单易行的口号,多么浑然天成的正确。
过圣诞节被指“崇洋媚外”,其中隐含的定义权、甄别权和处分权自然举足轻重。如何抢占道义制高点和逻辑自洽权,关乎仁义礼智修齐治平,关乎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崇洋媚外”固然不可取,但在改革开放已经40多年、加入WTO已经20多年的情况下,大家对西洋东洋南洋等各种“洋”显然已经见惯不怪,似乎也用不着如大清《制台见洋人》那样卑躬屈膝阿谀谄媚了吧?况且,前些年“厉害了我的国”“这个不高兴那个有话说”之类的忠肝义胆豪气干云,难道还害怕区区圣诞节等洋节日?
问题是,崇洋媚外和闭关锁国恰恰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过圣诞节能不能等同崇洋媚外无耻卖国,抵制圣诞节能不能就杜绝崇洋媚外增强文化自信,这些都是需要严肃审视的文化命题。
细细想想,若是跟外国有关的东西都挂上“崇洋媚外”的牌子,那么进口货还要不要购买,进口贸易还要不要继续进行?文化、思想、学术、科技的国际交流还要不要继续进行?
即便仅仅从节日而论,劳动节、妇女节的全称是“国际劳动节”“国际劳动妇女节”,发源地可都是国外,而且是最需要“抵制”的欧美。
那么,要连劳动节、妇女节一起抵制吗?要连各种进口货一起抵制吗?要连西方的各种文化、艺术、科技、思想等一起抵制吗?
2024年已接近尾声。
一周后,历史的车轮就驶入2025年了。屈指一算,21世纪已过近四分之一。毕竟,大清灭亡至今已一百多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