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文化节如何深耕“大变局”
文摘
文化
2024-09-27 12:04
山东
据媒体报道,2024年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于9月27日至10月7日在曲阜举办。本届孔子文化节以“对话孔子、互鉴文明”为主题,包括五项重点活动:开幕式暨第十九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颁奖典礼、甲辰年公祭孔子大典、“高山仰止”——新杏坛·大家讲、“斯文在兹”——全球文庙书院溯源之旅、“与朋友共”——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系列活动;380余位嘉宾涵盖五大洲的38个国家和地区,并首次设立浙江衢州分会场。孔子文化节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是对“郁郁乎文哉”的文明盛象的具体呈现。作为立足世界的一张名片,孔子文化节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文化范畴,成为包含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因素协和融汇的价值共同体。从最初的“孔子诞辰故里游”到“孔子文化节”到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文化内涵更加饱满,文化积淀持续厚植。孔子文化节释放出的文化能量,见证并涵养着这个不平凡的时代。相对于政治、经济推动社会发展的显性力量而言,文化对于社会推动的作用是隐性的,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为一种软实力,文化在保持相对独立性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拓展、深化,绵延着维系民族和国家协和共与的精神向心力。在社会的转型期,在改革开放的深水区,在时而波澜壮阔时而静水深流的历史长河中,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温润涵养,都在以一种特有的方式肩负着继往开来的重任。作为世界文明的重要一支,以孔子“仁”“礼”文化为根基的儒学文化金声玉振,影响力显然已经超越了传统儒学文化圈的地理范畴,在世界文明的光谱中璀璨夺目。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是一种可以自由超越民族和国家边界的价值载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孔子教育奖”与孔子文化节的交相辉映,显然印证了这个观点。作为致力于不断扩展文化传播广度与深度的先行者,孔子的这种精神如今已经超出国界,走向“大同”。“孔子教育奖”的获得者,无疑是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国际践行者的代表,他们致力于提高普通民众尤其是低层民众知识文化素养、厚植文化财富的实践,无疑与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产生共鸣。一以贯之的文化传道和文明涵养,无疑是文化传承和文明延续的内生动力。这种内生动力,不仅体现在对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凝聚力和文化向心力上面,更体现在世界范围内“协和大同”的文化涵养上。文化多样化、多元化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在多样性的文化表层现象下面,是文化传承文明、涵养文明的共性。多样性呈现、多元化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自由竞流中交汇融合,应当是文化乃至文明发展的不能偏废的价值立足点。从这个意义上讲,基于文化差异性和竞争性基础上的所谓“文明冲突”,倒不如“摩荡中的融溶和合”来得确切些。因为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正是文化可以进行优势互补、融汇和合的前提。文化的发展中,非黑即白、你死我亡的绝对对立思维不可得。文化发展和文明传承也需“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在承认并尊重文化差异性的基础上,自由竞争,健康发展,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不确定性充斥着全世界,黑天鹅灰犀牛神出鬼没。“历史的终结”旧调重弹,对话的意愿大大降低,孔子文化节该何去何从?初现撕裂的文明如何互鉴?儒家文化何以弥缝文明的裂痕?横眉立目的各方如何求同存异?在差异中互补,在摩荡中融合,在借鉴中发展,各美其美,尽善尽美,美美与共,和合大同,应该是文化传承和文明发展的共同价值认知。【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