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霹雳手段,更要菩萨心肠

文摘   2024-11-20 12:05   山东  
驾车冲撞体育中心休闲健身的人群;毕业生手持利刃刺向母校师生;驾车冲撞学校门口早晨上学的小学生。——这是近期比较集中的几起恶性事件。

恶性事件造成的直接惨重伤亡是一方面,对社会心理造成的冲撞打击是另一方面。人员伤亡是血淋淋的悲剧,心理冲击则是更加隐秘的深度创伤。

不满离婚财产分割结果,不满毕业证未发放及实习报酬,以及更加不可知的人格裂变心理扭曲,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让无辜民众遭遇无妄之灾,这几起恶性事件显然不仅仅是孤立的治安/刑事问题了。

必须明确的是,无论作恶者有怎样的怨气,都不是对无辜民众进行无差别攻击的理由。

新闻报道语焉不详,讳莫如深。作恶者是谁的儿子、谁的父亲、谁的丈夫?无辜的伤亡者又是谁的儿女、谁的父母、谁的丈夫妻子?他们在这个社会网络中处于怎样的节点?作恶者和伤亡者又是通过怎样的诡异联系结合在一起的?这些问题的答案,显然晦暗不明。

作恶者的“动机”是什么?对无辜的民众进行无差别攻击,究竟想要传达一种什么信息?他们难道不知道,如此行为注定会遭受严厉打击、遭受千夫所指吗?可他们还是这样做了。究竟是怎样的暴戾之气,支撑着他们做出如此残忍的无差别攻击?

对于这种残忍行为,第一对策是霹雳手段,“从严从重从快惩治”“绝不姑息”“零容忍”“有力震慑”。然而,面对严重恶性事件,霹雳手段固然必要,但也只是众多手段的一种,只靠霹雳手段还远远不够。
消弭恶性事件背后的社会戾气,深挖事件背后的根源,防止社会戾气酝酿成恶性事件,才是治本之策。

任何事件的发生必有前因后果,必有社会背景。恶性事件也不例外。作恶者的暴戾心理是如何形成、酝酿,并做出向无辜民众进行无差别攻击的打算的?他们明知自己行为会受到严厉打击,为何仍然能够“豁出去”?
说到底,大概是他们感到没有继续前行的希望了,对未来绝望了。

那么,让他们感到绝望的因素是什么?个人失意如何转化为社会戾气,又如何外化为恶性事件?究竟是什么让他们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而针对无辜民众进行无差别攻击呢?

在恶性事件发生之后,在重大的社会代价付出之后,对恶性事件进行“从重从严从快”的严厉打击,只是最后的手段。只是他们既然敢于对无辜民众进行无差别袭击,说明他们或许已不在乎严厉的惩罚了。这也暗示,霹雳手段的“震慑”效用并非包治百病。

毕竟,“豁出去了”的心理,是很可怕的。
突发恶性事件防不胜防,社会为此遭受的代价太大,不能只依靠霹雳手段。霹雳手段的金刚怒目背后,还需菩萨心肠的悲天悯人。深挖事件根源,化解矛盾纠纷,兜底社会保障,将应对手段多样化,将防范的关口前移,将恶性事件消除在萌发之前,将社会成本降到最低,是最有效的应对,亦是治理现代化的精义。

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加上三年疫情遗留的隐疾暗伤,经济转轨有了更加巧妙的表述。做蛋糕、切蛋糕、分蛋糕和吃蛋糕之间,是否遵循了令人信服的程序正义、规则正义和结果正义?社会利益格局胶着与阶层固化,对于公共信任和社会心理有何影响?高速运转的氛围下,社会情绪是否有足够的出口得以缓释?

从一次次拉低公众心理承受底线的个案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世道人心的蜕变和社会矛盾的摩荡。作为应对之策,霹雳手段只是最后的兜底,消除恶性事件产生的根源才是治本之策。

【延伸阅读】

化解社会戾气刻不容缓


细雨碎流光
观世相,读闲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