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诗馀话︱秋风原上草离披

文摘   2024-10-02 09:59   山东  

稗官青史自参差,勃忽兴亡事不疑。坑烬漫天知多少,秋风原上草离披——这是近期学诗的习作《秋日读史》。

作为文科生,而且是偏科很厉害的文科生,对于数理化是非常没有感觉的。因为没有感觉,所以成绩很烂,所以最后不得不选了文科。二十年前似乎还没怎么看出来,如今则倍感无地自容。

春意盎然,秋高气爽,都是古人感慨节序变化、万物勃忽的寄托所在。伤春、悲秋的主题,在古代诗词歌赋中不知凡几。作为文科生,虽然并非专门学文学的,但对此也是乐此不疲。江湖野路子走下来,虽然水平有限难免贻笑大方,却也总改不了敝帚自珍沾沾自喜的毛病。
习诗填词,是一个很伤脑筋的活儿,出力不讨好。但也非常能够冶炼文字,在平平仄仄抑扬顿挫的错落有致中,即便是区区二十余字的绝句,搜肠刮肚捣鼓出来,也有一种敝帚自珍的沾沾自喜。
读古人诗,最喜的是咏史诗(怀古诗)。凭吊兴亡,月旦人物,历史的时空深邃迢递,情绪的起伏串联起一切。北邙衰草,茂陵秋树,时代的波诡云谲,命运的身不由己,马嵬坡的三尺白绫,万岁山的歪脖子树,都是历史的见证,都可投入诗歌的熔炉予以冶炼。

青史豪雄漫漶,黄粱蚁梦朦胧。尔虞彼诈俱峥嵘,几个痴人解梦?黄犬秋原矫健,鲍鱼夏肆肥脓。煌煌廊庙势隆隆,何异浮萍泛梗。——[仿西江月] 读史,庚寅十一月廿八

一般而言,历史分两种,一种是官修的,一种是个人修的。官修的历史条条框框较多,一般要讲究诚心正意、格物致知、修齐治平,更多追求一种高大上的标杆,讲究为尊者讳。个人修的则条框少,能够反映官修正史许多看不见的东西。偏离正史多了,就成了稗官野史,成了道听途说,成了演绎(演义)。
相对而言,更喜欢稗官野史,里面讲的人物有血有肉不装毴,敢恨敢爱敢骂娘,敢于把人性的丑陋面爆出来。不像官修正史,总是带着一副伪善的面具,要么把温良恭俭让抬上云端,要么把奸臣逆子打入十八层地狱,总之是道德审判为主,非黑即白。
不管正史和野史如何参差不齐方枘圆凿,但历史兴亡的周期性都不能无视。小时候背诵《历史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一直到“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历史兴衰观。
历史的主题词是权力。围绕权力的争夺,各种阴谋阳谋,各种运筹帷幄,各种兵变反叛,各种宫廷秘史,坑灰漫天未散尽,斧声烛影说不休。北邙山,五丈原。长安正道,终南捷径。三姓家奴,五朝元老。青史丹心,东窗遗臭。远志与小草,大传统与小传统,显规则与潜规则,在山泉水清与出山泉水浊,都是很有意思的矛盾统一体。
秋高气爽,适合读史,适合诌诗,适合胡思乱想。

细雨碎流光
观世相,读闲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