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关怀是对生命的终极善待
2013
这里是国内第一家临终关怀医院,26年来有近两万名老人在这里安详去世;这里,是全世界拥有志愿者最多的医疗机构,有超过50万人次的志愿者曾到此为老人服务;这里,又被称为“八宝山前一站”,曾为世俗观念所不容,16年内曾无奈7次搬家……北京五环外,朝阳区管庄,有一家特别的医院,这就是国内首家临终关怀医院——松堂关怀医院。(《燕赵都市报》2013年11月3日)
“趁着我们的今天一切还年轻,请从我们自己的身边开始,关注你身边每一位长者。关爱今天的老人,就是关注自己的未来。”这是松堂关怀医院一名志愿者在日记中写下的句子。
作为国内首家临终关怀医院,松堂关怀医院26年走过的路途上,见证了太多的死亡。然而,这些死亡摆脱了一贯的哀伤情绪,死亡不再冷冰冰,而是充满了温情脉脉的慰藉。当死亡不可逆转时,让死亡远离哀伤,如秋叶逝去般静美,这就是临终关怀的意义所在。
我国已成为老龄化大国,消息称今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超过2亿。在庞大人口基数的推动下,这个数字想必还有继续增长的空间。伴随着老龄化到来的一系列问题,退休、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成为横亘在步入改革深水区的中国无法忽视的难题。
这些难题,和社会发展攻坚期其他错综复杂的问题纠缠在一起,构成了当下中国社会的独有景象,昭示的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这些难题成为阻滞进一步改革步伐的羁绊,更成为人民群众对深化改革的美好期待。这种羁绊造成的影响越深,人民群众的期待值越高。
临终关怀无疑也属于此类。严格来讲,临终关怀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医疗,它是融合医疗和养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面向临终者的一种社会综合服务。相对于老龄化压力下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缺口来讲,临终关怀面临的困难更大。
从社会心理禁忌来讲,死亡是不吉利的,对于那些死亡不可逆转的人群来讲,待在传统医院里已然是徒劳,医疗技术已经无法逆转死亡,而一般养老机构却又无法因应临终者的特殊需要。因此,专业的临终关怀医院无疑是临终者最佳的寄托。
然而,无论是从社会心理接受方面,还是社会制度的扶持方面,临终关怀医院显然面临着一系列发展短板。从国内首家临终关怀医院松堂关怀医院的发展历程来讲,16年搬了7次家,不仅面临个别人群因死亡禁忌而带来的抵制,更因自身浓郁的社会公益性质而无法进行扩大规模,提供更完备的临终关怀服务。因此,公共部门的政策扶持不能缺位。
要知道,临终关怀虽然具有养老和医疗等社会保障的属性,但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养老和医疗。对于那些临终者来讲,他们需要的不仅是物质上的临终保障,更是心理慰藉和心灵关爱。临终关怀所做的,不只是提供物质保障,更是消除患者面对死亡的一切心理和情感反应。
往日荣光成云烟,往日愧疚无处遣,对死亡莫名的恐惧,这些心理嬗变都是临终关怀所要面对并尽心慰藉的。
临终关怀是对生命的承诺,是对死亡的尊重,是对临终者的终极抚慰。
不论是松堂关怀医院的院长、护士,还是那些志愿者,他们的工作都是崇高的。就像松堂关怀医院院长李伟在《每天拥抱死亡》中所言,因为几乎每天要拥抱死亡,“向死而生”已经成为他们的工作常态。
生如春芽之跃动,死如秋叶之静美。生命是美好的,但死亡是无法避免的,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看待死亡。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中写道,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之一部分永存。
对每个人而言,敬畏生命,尊重死亡,让死亡在临终关怀的脉脉温情中不再冰冷,善待死亡,就是尊重生命。因此,对与死亡紧密相连的临终关怀,我们应有更宽容的心胸以及更大体量的担当。为他人,就是为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