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勤俭节约”的官员
文摘
2024-10-30 21:36
山东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里的节俭,是指杜绝正常耗费之外的无度浪费,而不是抠抠搜搜小家子气,该节省的节省,不该节省的创造条件也要节省。这就有些胶柱鼓瑟了。说起节俭,海瑞“海青天”是很有知名度的。海瑞做淳安知县的时候,“布袍脱粟”,穿的是粗布衣服,吃的是只脱去外皮的糙米。至于肉,平常的时候是吃不到的。只有给母亲做寿的时候,海瑞才去买二斤肉。所以,“海瑞为母寿,市肉二斤”是当时的大新闻,连总督胡宗宪都给惊动了。后来张居正上位,对海瑞也心有不喜,于是令巡按御史(高级纪律监察专员)去找海瑞的茬儿。迎接招待前来调查监督自己的御史大人,海瑞也不过炖了一只鸡,煮了一锅小米饭,很是寒酸。御史看到饭菜如此简单,房子也是破败萧条,不由叹息而去。海瑞死时,家里的帷帐是葛藤皮做的,箱子等家具也破败不堪,连一般的贫寒读书人都不如。海瑞的清廉节俭人所共知,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却是一股清流,正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们对海瑞夹杂着各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这一点,就连后世的历史学家也有所月旦,比如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就将海瑞称作“古怪的模范官僚”。所谓“模范”,当是指海瑞的清廉节俭为当世标杆;所谓“古怪”,则是指他的有些行为(包括“俭”)实在过于“出格”,为世俗所侧目。海瑞给母亲过寿只买两斤猪肉,在今日看来已经不是节俭,而是吝啬了。但这样的“俭啬”,在稗官野史的记载中并非罕见。清末民初的徐珂,编著过一本《清稗类钞》,里面记载了清代的逸闻轶事。其中的“廉俭篇”有几则故事,比明朝海瑞的“二斤猪肉”,更加令人不可思议。根据《清稗类钞》,当时朝野流行“天下俭,一国俭”的传说。“天下俭”说的是晚清名臣李用清,他从江西到京师做官时,没有雇车马,而是一路徒步三千多里走到京城。当然,除了自己辛苦一点儿,这还算不上什么出格的事情。但是下面这件事,已经令人严重心理不适了。夫人分娩生孩子时,身为高官的李用清为了省钱,坚持不找专业接生婆接生,而是让老婆“自力更生”;结果老婆难产,生下孩子就去世了。这还不够,仆人对死去的夫人心生怜悯,买了一具稍贵一点儿的棺材装殓,李用清却斥责仆人棺材买贵了,命令仆人换了一具更便宜的薄棺。其后不久,李用清的儿子夭折,仆人又买了个小棺材装殓小公子,李用清又不乐意了,斥道:“安用是!”(哪能用得着这个?!)下令将夫人的棺材打开,然后把儿子给装殓进去。意思是小孩子犯不上浪费一个棺材,跟他娘合用一个就行了。这是人干的事麽?李嘉乐让剃头匠来府里给自己理发,每次只给剃头匠二十文,还以为剃头匠得到丰厚赏赐很高兴。于是问仆人:“剃头匠得到我的丰厚赏赐,一定很得意吧?”仆人嘴一撇:“哪里啊?人家在外边剃头每次都要收40文,大人您叫到府上却只给20文,剃头匠很不高兴,我又给补了几十文,才把他打发走了。”李大人勃然大怒:“混账东西!我在家理发才花12文,给他20文已太多了,还不满足。以后别让他来剃头了!”因为李大人的夫人,剃头也是一把好手,以后就担任李大人的专门发型师。长江水师大臣李秉衡,曾与冯子材共同取得谅山大捷,后来八国联军进攻大沽,他率部北上保卫京师,被击败后服毒殉国,朝廷封谥“忠节”。李秉衡的节俭精神,在大清也是朝野皆知的。主政山左(太行之左,山东)时,李秉衡大人经常是“衣冠闇敝”,棉袍都裂开了口子,棉絮一缕缕的露在外面。不仅自己节俭,还要求仆人俭朴。一次,有个仆人戴了一顶新帽子,李大人见了很愤怒,直接把仆从绑到县衙,狠狠打了几十大板,然后给炒了鱿鱼。经过此事,下属知道李大人的秉性,于是都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一个比一个更破烂。李大人看了很满意,表扬他们是清廉的好同志(在李大人的价值观里,衣服破破烂烂就是节俭,节俭就是清廉,就是好官,就要表扬重用)。比这些官员更顶层的存在,也时时刻刻为大清“勤俭节约”精神做出表率,树立标杆。“老佛爷”慈禧太后就是这样做的。老佛爷高兴的时候,经常赏赐宫眷下人一些零花钱。老佛爷规定,这些零花钱不能乱花,要勤俭节约,为大清花好每一分钱,发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于是,老佛爷给下人发一个记账本,赏赐的零花钱是如何花销的,必须清清楚楚记在账本上,到月末时老佛爷要亲自检查。对于浪费的则严厉斥责,对节俭的则慰勉奖励。当然,做假账的要严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