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血管门的器官:动脉在分支时穿过器官从肺门到外周。梗死形成楔形形态,其顶点位于阻塞动脉的远端,其底部对应于位于器官外表面的终末区。
示例:肝、肾和脾脏
图1:有血管门的器官
无血管门的器官:动脉分布在外表面,并从那里渗透到器官内部。梗死从最外层(粘膜肌层)开始,后来变成透壁。示例:肠和胃
图2:无血管门的器官
肝
血管形成:门静脉(75%的血流,50%的含氧血),肝动脉(25%的血流,50%的含氧血)。
肝缺血:
不常见的原因是:双重血管供应,经常存在依赖于胃左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的副动脉循环(第三供应)。
原因:医源性(介入手术、手术)、外伤、移植后、高凝状态、血管炎或感染(感染性休克)
影像表现:节段性分布的灌注缺损,定位于:
外围:楔形(箭头)
图3:CT门静脉期。Whipple手术后患者
中央:椭圆形/圆形(箭头)或不规则的管状形状,平行于胆管
图4:CT门静脉期。因急性肠系膜缺血而进行肠切除术。
后遗症:
胆囊囊肿或胆囊湖:胆管上皮坏死导致胆汁外渗,最终被纤维组织(胆汁瘤)包围,形成肝内胆管局灶性扩张
胆道狭窄
胆囊回缩
图5:CT门静脉期。门静脉血栓形成引起的急性缺血(箭头)。
图6:CT门静脉期。右门静脉血栓形成引起的急性缺血。
图7:CT门静脉期。Whipple手术后的亚急性梗死。
胆囊
血管形成:胆囊动脉(在70%的病例中,它起源于右肝动脉)。
胆囊缺血:
非结石性胆囊炎占胆囊炎病例的5-10%,通常与急性全身性低灌注状态有关。
原因:休克、医源性(介入手术、手术)、外伤
影像表现:
图8:一名女性因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上图:胆囊膨胀,胆囊壁模糊,周围有液体。箭头:肾皮质坏死。下图:胆囊腔内出血(箭头)
胰腺
血管形成:胰头和钩突(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和下动脉的前后支),胰颈部、胰体和胰尾部(脾动脉的分支:胰尾、大胰、下胰和背胰)。
胰腺缺血:
继发于严重胰腺炎。
原因:最常见的是胆结石和酗酒
影像表现:
胰腺外坏死:脂肪密度增加(大于脂肪束)
胰内坏死:实质低强化区。将脾脏作为正常增强实质的参考
图9: CT 门静脉期。上图:胰腺外坏死。下图:胰腺内坏死
患病率(从最高到最低):胰腺坏死和胰周组织(75%)、胰周组织坏死(20%)、胰腺坏死(5%)。
预后:胰周组织坏死>胰腺坏死。
胰腺炎积液:
图10:CT门静脉期。左图:急性坏死积液聚集(<4周)。右图:纤维包裹性坏死(>;4周)
图11
脾
血管形成:脾动脉。在到达胃门之前,脾动脉会发出短胃动脉,与胃动脉左和左网膜上动脉的分支吻合。
脾缺血:
原因:栓塞、血液疾病、休克、门静脉高压、胰腺炎、外伤、医源性(介入手术、手术)
影像表现:
脾动脉实质内分支:楔形低密度,顶点位于远端梗阻处,基底部朝向脾包膜。
图12:CT门静脉期。楔形脾梗死
脾动脉:普遍性实质密度减退或不增强,脾增大(由于水肿)
图13:CT门静脉期。脾弥漫性梗死
图14:脾淋巴瘤患者的梗死和脾破裂(箭头)
后遗症:
脾脏局灶小梗死:实质回缩(瘢痕)或局灶性钙化
弥漫性脾梗死:脾萎缩
图15:脾皮质瘢痕形成
肾
血管形成:肾动脉逐渐分叉为节段动脉、叶间动脉、弓状动脉和肾小叶间动脉。在到达肾门之前,肾动脉会发出与肾上腺动脉、性腺动脉、腰动脉或膈下动脉吻合的包膜动脉,形成肾周动脉网。
肾缺血:
原因:栓塞、血栓形成、主动脉或肾动脉夹层、血管炎、外伤、休克、医源性(手术、介入手术)
影像表现:
梗死的外观取决于闭塞的位置:
肾动脉实质内分支:楔形低密度,顶点位于远端梗阻处,基底部朝向皮质
图16:CT门静脉期。楔形肾梗死
肾动脉:实质广泛性弱强化或无增强,肾脏大小增加 (由于水肿) 和排泄不足
图17:CT门静脉期。弥漫性肾梗死
在大面积梗死中,由于侧支循环,6-8小时后(亚急性期)通常出现“皮质边缘征”(箭头)。
图18: 左:CT门脉期。皮质边缘征(箭头)。患者左肾动脉狭窄50%。右:CT门脉期。皮质边缘征(箭头)。右肾动脉血栓患者(箭头)
在长期急性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看到“反向边缘标志”(箭头)。这一发现解释了小叶间动脉血管收缩导致肾小球内皮损伤的皮质坏死的存在。
图19:CT门静脉期。反向皮质边缘征(箭头)。Stanford A 型主动脉夹层患者
图20: 右:CT增强肾实质期,低密度楔形区(箭头)。左图:同一患者48小时后的基础CT,高密度楔形图像(箭头)
后遗症:
肾局灶小梗死:实质回缩(瘢痕)或局灶性钙化
弥漫性肾梗死:肾萎缩
皮质坏死:线状皮质钙化
胃
血管形成:胃小弯(左右胃动脉)、胃大弯(左右胃网膜动脉)、胃底(胃短动脉)。
胃缺血:
鉴于胃丰富的血管网络,这种情况并不常见。
原因:休克、腹腔干栓塞/血栓形成、梗阻(导致明显的急性胃胀气)
成影像表现:
低强化增厚胃壁
图21:CT门静脉期。胃壁增厚伴相关低强化(箭头)。十二指肠显示正常的造影剂摄取(箭头)
壁内和门静脉积气、溃疡和胃胀(胃轻瘫)
图22:CT门静脉期。胃壁内气肿(箭头)、门静脉气肿(箭头)和肝梗死
肠
血管:
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升结肠和横结肠、小肠)、肠系膜下动脉(降结肠)
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升结肠和横结肠、小肠)、肠系膜下静脉(降结肠)
肠缺血:
原因:栓塞、血栓形成、休克
图23:肠缺血的生理病理学
影像表现:
图24:急性动脉肠系膜缺血的放射学表现
图25: CT门静脉期。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结肠壁的低强化和积气
图26: CT门静脉和动脉期。小肠和升结肠的低强化和积气,继发于肠系膜上动脉栓子的门肠系膜积气和腔外气体(与穿孔有关)
图27: CT平扫。左图:由于回结肠动脉的栓子,盲肠(箭头)和回肠末端积气。右图:心房粘液瘤是栓塞来源(箭头)
图28:急性静脉肠系膜缺血的放射学表现
图29:CT门静脉期。上图:门静脉血栓形成(箭头)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底部图像:升结肠和远端回肠壁增厚(“晕”征)(箭头)。
10.26044/ecr2022/C-14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