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1:颅底矢状位脊索的解剖位置。脊索头端位于枕骨基底中央。
脊索瘤
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
影像学表现:
CT:
· 溶骨性、边界清楚的肿块,包含瘤内钙化,被认为是残留骨碎片
· 相对于骨破坏不成比例的软组织大肿块
· 由于囊性坏死和出血区而轻度不均匀强化
MRI:
· T1:等信号或低信号
· T2:高信号。由于钙化和囊性坏死,可能具有低信号区。当存在纤维性低信号分隔时,呈十字交叉状。
· T1 C+:强烈的异质性增强
图 2: 斜坡脊索瘤: CT显示斜坡轻度溶解破坏,包含瘤内钙化,可能是残余碎骨片。颅脑增强CT显示软组织肿块与骨质破坏相比不成比例。肿块显示轻度不均匀强化,归因于囊性坏死和出血区。
图 3: 骶尾部脊索瘤:增强CT扫描显示骶骨远端和尾骨中心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并延伸至背部软组织。注意肿块内可辨别的钙化点。
图 4:颈椎脊索瘤: CT显示上颈椎溶骨性病变。MRI显示一个大的不均匀T2高信号肿块,伴有从C3-C5水平延伸至椎前组织的细分隔。
图 5:骶骨脊索瘤: T1显示明显的巨大骶骨脊索瘤。T2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的特征性表现,由内部分隔引起。
图 6:斜坡脊索瘤:提示脊索瘤的特异性MRI表现显示脊索瘤呈T1等低信号, T2呈高信号,并呈不均匀强化。
良性脊索细胞瘤 (BNCT)
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
影像学表现:
CT:
· 边界清楚的骨内硬化病灶,通常较小
· 无骨质破坏
· 无软组织肿块
MRI:
· T1:低信号。可能表现为病灶内点状高信号病灶,代表因包埋骨髓形成的脂肪小叶
· T2:高信号。
· T1 C+:无增强
· DWI/ADC:无扩散受限
图 7:良性脊索细胞肿瘤: CT显示S3和S4椎体轻度骨硬化性改变,无骨质破坏。MRI显示边界清晰骨内病变,呈T1低信号和T2高信号。T2稍不均匀高信号。
Ecchoordosis physaliphora 硬膜内脊索瘤
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
图 8: 斜坡病变的识别:CT引导下经口腔活检
影像学表现:
图 9:Ecchoordosis physaliphora硬膜内脊索瘤,脑部CT显示边界清楚斜坡骨缺损,边缘硬化,无侵袭性特征。T2 FLAIR显示一个均匀高信号病灶,该病变的蒂部表现为低信号。
Tornwaldt 囊肿
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
影像学表现:
图 10: Tornwaldt囊肿:增强脑部CT偶然发现位于鼻咽顶中线边界清楚低密度囊肿。由于蛋白含量增加,囊肿在矢状T1显示轻微高信号,T2显示较低信号。
中线基底管及其相关的枕骨基底的异常”
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
正中基底管 (CBM) 是一个边界清晰的小通道,直径通常小于 2 毫米,起源于基枕骨颅内表面的中线,在矢状面上穿过斜坡。它被认为是一种起源于脊索管头端残余的解剖学变异,没有任何临床意义。根据缺陷的完整性和位置,存在CBM的六种亚型: 完全型(斜坡有多个开口):上部、下部、分叉型、不完全型(斜坡盲端导管或深隐窝):贯穿枕骨基底的长通道,枕骨基底内的上隐窝和下隐窝或“舟状窝”
图示不同类型的中线基底管(CBM)。上面一行说明了CBM的完整型,下面一行说明了CBM的不完整型。上排:分岔型(左)CBM下型(中)、上型(右)。下排:下隐窝(左)、上隐窝(中)、通道(右)。
影像学表现:
· 最常见于 CT 检查;轴位片显示边界清晰斜坡圆形骨缺损,靠近枕骨大孔前缘;矢状位显示斜坡中的长通道、锁孔缺损或深隐窝
图 11: 正中基底管:不同患者的CT显示在枕部有一圆形低密度缺损。
图 12:CBM 上位完整型:CT重建图像显示背侧表面有两个开口。
图 13:CBM 下位完整型:CT重建图像显示一个开口在背侧表面,另一个在腹侧表面。
图 14:CBM 分叉完整型:CT重建图像显示背表面有两个开口,腹表面有一个开口。
图 15:枕骨基底CBM不完整通道:CT和矢状位T2图像显示斜坡背面有一个开口,其封闭的末端在蝶鞍下方终止。
图 16:枕骨基底CBM 上隐窝:CT重建图像显示在背侧表面有一个盲端开口。
图 17:枕骨基底下隐窝或“舟状窝”:CT重建图像显示斜坡腹侧表面有一个短下盲端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