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中国建筑学会体育建筑分会2024年会暨新建筑论坛于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周卜颐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次论坛围绕“城市大型工程的复杂性与综合性——源自体育建筑的探究”主题展开,来自全国的院士大师、专家学者、高校师生等近两百人出席,会议反响热烈。
01 主题阐释
随着高质量发展要求和双碳目标的确立,我国城市建设理念、方法亟待创新。以体育建筑为代表的城市大型工程,广泛涉及土地利用、城市设计、复杂结构、交通市政等多种工程科学统筹。在未来绿色发展愿景下,广义的城市大型工程借鉴体育建筑的经验,坚持科学理性的科学营建方向,建立可持续决策与绿色设计方法至关重要。本次会议聚焦城市大型工程中复杂性和综合性的科学问题,为城市建设提供经典案例、科学理论、设计方法和关键技术,促进人居环境绿色效能提升。
02 开幕式
本次论坛前半议程由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体育建筑分会理事长钱锋主持;后半议程由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建筑》主编李晓峰主持。
论坛伊始,钱锋大师对本次论坛目的与安排进行了阐述,对出席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对本次会议的开展表达了极高的期待。接着,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修龙,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谭刚毅,湖北省联合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汪继明分别做了精彩致辞。
随后,中国工程院三位院士庄惟敏、梅洪元、李兴钢进行大会引导发言。
庄惟敏院士表示,作为体育建筑的建筑设计师,需要同时具备创造大型建筑空间的能力、合理处理体育赛事与建筑空间关系的能力和处理复杂交通关系的能力。体育建筑在当下环境具有强烈的时代使命:如体育赛事选手一般追求“更高、更快、更强”。体育建筑拥有极强的活力,是建筑技术革命的发动机、大事件的载体。最后,庄惟敏院士指出当下体育建筑建筑师任务有三:聚焦体育建筑韧性、多功能性的特质;注重绿色生态可持续的研究;落实体育建筑的使用后评估。
梅洪元院士以“体育建筑的可持续问题”为题进行引导发言。他表示,体育建筑是行业迭代的领跑者、是区域经济高速发展的启动器,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体育建筑的复杂性和综合性科学问题尚未解决,即巨额投资和运维费用、赛时赛后转型的挑战和资源浪费和环保压力。面对当下体育建筑面临的发展问题,可持续已经成为新时代体育建筑建设的必经之路。我们应将可持续发展目标贯彻体育建筑全生命周期内,以科学理念引领体育建筑未来。
李兴钢院士以线上形式进行引导发言。他表示体育建筑天然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如何将体育建筑设计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代入大型工程中去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他认为,体育建筑的专业性和多元化同样也是体育建筑中重要的话题。在新的时代发展背景下,建筑师应当关注把体育建筑研究设计实践向老百姓身边的社区体育建筑延伸。同时,在城市从增量发展到存量发展转型的背景下,如何将体育建筑复杂性和综合性的经验应用于城市更新的工程实践之中,同样也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03 主旨报告
孙一民:城市大型复杂综合工程营建与思考
首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术院长孙一民讲述了自己对体育建筑的理解。他认为,以体育建筑为代表的城市大型工程广泛涉及土地利用、城市设计、复杂结构、交通市政等多种工程科学统筹。尽管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体育建筑建设方式变得多样化,但体育建筑分会建设的主干应是保持体育建筑设计的多功能化这个核心。这也是当前时代和社会对体育建筑这一建筑类型的迫切需求。
孙一民大师分享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摔跤馆、羽毛球馆、江门市滨江体育中心、孝感奥体中心项目。其中,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羽毛球馆项目中,他带领团队设计时注重建筑融入城市环境,做到赛前建设节材降本、赛时运营舒适节能、赛后功能灵活转换,实现了全生命周期的节能减排和成本控制。同时,设计结合城市肌理和工程营建学,既集约高效用地,又延续城市肌理,使建筑成为场馆与社区、城市与环境交汇转换空间。
北京奥运会羽毛球馆
罗鹏:从竞技到健康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罗鹏认为,赛事驱动向高质量发展的模式转变是当下时代对体育建筑的需求和要求。他指出,城市健康体育设施的需求和增长趋势强烈,健康驱动的新时期体育建筑发展模式需要落实与转化,即建设多元化、多层次、多种类的城市健康基础设施系统。作为这个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建筑空间应以“全民健康”为建设目标,在满足体育运动功能的基础,为城市健康系统服务,并且自身具有健康属性。
罗鹏教授向在座嘉宾分享了湖南岳阳市体育中心、大兴安岭体育文化中心等多个项目案例。其中,大兴安岭体育文化中心项目中,他带领团队对主导风朝向进行研究与优化调整从而形成了最后聚合的形体。同时功能空间设计基于集约性与灵活性,响应了体育建筑多功能化的号召。最后他表示,新时代建筑师应与时俱进,共同推动人民城市、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高质量实现。
大兴安岭体育文化中心
汤朔宁:体育综合体建筑设计的复杂性思考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总建筑师汤朔宁对当前时代体育建筑发展的背景与趋势进行了分析。他表示高密度城市土地资源紧张、运动需求增加、设施需求多元化。随着时代发展,结构技术进步为体育综合体实现提供了支撑,社会经济进步为体育综合体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使得更多的资源和资金可以投入体育综合体建设,从而推动设计和功能上的多元化和复合化。体育综合体的设计必须深入理解与周边城市肌理的关系,通过空间布局、功能设置和景观设计,实现与城市环境的和谐融合。
接着,汤朔宁总以雄安容东综合运动馆、深圳光明科学城体育中心、湾区芯城文体中心三个项目为例,阐述了这一理论。其中雄安容东综合运动馆设计通过高度复合的社区化功能空间叠合,在不到1万平米的用地条件下,对主要空间模块进行空间聚集与叠合,充分发挥土地效能,以平衡建筑功能复杂性和用地面积的局限性,充分激活建筑的公共属性与社会价值。同时也营造了与自然充分接触的日常化运动和生活场所。
雄安容东综合运动馆
祁斌:体育+ 生活+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祁斌提出了一场多馆的想法,即实现体育建筑的多功能化与灵活可变性。同时,他提出体育建筑的设计方法应借鉴融合先进制造领域系统集成技术方法,以应对当前城市大型工程的复杂性与综合性。随着技术的发展,建筑的系统集成技术方法成为可能,体育建筑的复杂系统也将被简单化。
祁斌总分享了他带领团队设计的青岛滨海活力湾文体中心项目。项目团队将体育设施社区化,以改善日常生活作为最终目标。其间引入商业和服务设施,使原本单一的功能空间变得柔和,也使场馆更加日常化。设计过程中使用参数化寻优,数字化把控场馆各项指标,从而给场馆使用者以最佳的使用体验。
青岛滨海活力湾文体中心
马泷:一个体育建筑师的非体育设计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天津大学兼职教授马泷认为体育建筑这种超大型建筑设计的实质是一门关于人的学问,它拥有专业的功能、标志的形象、宏大的规模和巨大的投资。对此需要组建几十人的设计团队以应对设计存在的各项挑战:瞬时大规模人员集散要求、多重人群的分离与组织、城市设计与人居环境分析、建筑形式现代性与地域性的思考等等。
接着,马泷总介绍了他带领团队设计的国家速滑馆方案、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等多个项目。他表示,虽然部分项目都并非体育建筑,但这类超大型建筑设计具有极强的共性与相似的底层设计逻辑。在国家速滑馆项目中,他和团队提取了青花瓷冰裂纹的元素,同时使体育馆回归其本身的功能,使传统与现代结合、社区与场馆结合、赛事与平常结合。
国家速滑馆方案
李春舫:体育建筑的多维度营造
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李春舫提出过去十多年来,我国各大城市新建了大量体育场馆。事实上很多城市高标准大规模的场馆并不能得到有效使用,运营难以为继,最后似乎仅仅作为城市的一个地标。现代体育建筑,不仅仅是作为体育运动的场所,也承载着更多的使用功能,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多种需求——城市更新、环境塑造、形象标识性、技术先进性、可持续发展等。
接着,李春舫总向在座嘉宾分享了他带领团队设计的杭州电竞中心项目。项目团队将项目场地最大化,大部分功能空间都置于地下,以释放空间给公园。同时建筑体量控制得当,项目仍以公园为主。团队设计了一条从室内通往屋顶的漫游路线,在顶部可以俯瞰整个公园,这也成为了附近居民十分热爱的一条观景流线。
中国杭州电竞中心
陈国亮:城市发展背景下的上海体育中心的更新迭代
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陈国亮首先表示,城市更新旨在对城市建成区内城市空间形态和功能进行整治、改善、优化,从而实现房屋使用、市政设施、公建配套等全面完善,它既是对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区域作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动,也是产业结构、环境品质、文化传承等全面提升的建设活动。因此,城市更新改造几乎伴随着城市发展的全过程。
接着,陈国亮总用实际案例阐述了这一观点。他介绍了上海体育馆、上海体育中心和徐家汇体育公园。其中徐家汇体育公园项目有几个特点:体育氛围浓厚、赛事举办一流、群众体育活跃、绿化空间宜人,打造了市级公共体育活动聚集区。他表示,从这几个案例的推演对上海城市的影响也反映了城市更新改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徐家汇体育公园
杨旭:城市更新背景下的体育建筑实践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执行总建筑师、副总经理杨旭的主题报告围绕深圳这座城市展开。他表示城镇化从增量走向存量,城市更新成为必然,随着土地的快速消耗,深圳也已经全面进入存量更新时代。深圳的城市更新强度高、速度快;在区域统筹、记忆延续、活力激发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2017年初,深圳拟申办WTA年终总决赛,以此为契机,市体育中心改造提升工程被提上日程。
接着,杨旭总介绍了深圳市体育中心改造项目。项目位于核心城区,不仅关注场馆的改造提升,更期望以此契机激发片区的城市活力。杨旭总带领团队将“缝合城市、多元更新、场所营造”三大核心理念引入到项目之中,通过立体多层设计策略、城市轨道网络引入、室外空间环境改造等方法将深圳市体育中心打造为开放活力、功能多元、结构科学、服务城市的城市标志性体育中心。
深圳市体育中心改造项目
许世文:基于适应性视角下的体育建筑设计
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经理、总建筑师许世文表示:与其它民用建筑相比,体育建筑有它的特殊性,具有用地规模大、建筑体量大、观众容量大等特点。随着城市的发展,体育建筑向多元化、兼容化、功能复合发展,从单一的举办体育赛事逐渐转变成体育赛事和全民健身的复合体,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因此,现代体育建筑设计需要考虑空间的多功能性和灵活性,同时也应适当融入本土文化,引入新技术和新材料。
许世文总介绍了杭州黄龙体育中心、杭州国际体育中心项目。其中,杭州国际体育中心项目从“形”出发,以龙泉青瓷为设计灵感,使建筑形态更具地域性,塑造独特的建筑形式,在对传统文化传承基础上进行现代建筑语言的创新。同时项目内专业足球场看台的视线设计经过多方案对比,最终上、中、下看台观众坐席的视觉质量远超规范值,达到优质水平。
杭州黄龙体育中心
郑勇:文体建筑营造城市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郑勇表示,重大赛事的设定、文体建筑的布局决定了城市发展。作为建筑师,在进行文体建筑设计时应以“用精彩的文体建筑营造空间和生活”为目的。
接着,郑勇总介绍了简阳文体中心项目、大邑长征剧院项目。其中对于简阳文体中心项目,他表示设计之初他与团队思考的是“应该打造什么样的城市空间以激活城市”,以此为契机进行设计。团队希望将项目打造为城市公园,打通城市绿化步道。建筑布局周边,形成“外环内心”的双层公园结构。围合式的布局为城市留出230亩城市公园。团队引入数个活力环于项目之中并进行合理排布,为场馆的开放性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简阳文体中心
高庆辉:集约建构·数字营造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创作中心主任高庆辉表示面对城市大型工程的诸多营建难点,在倡导高质量发展的当下,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创作理念。接着他提出“集约建构+数字营造”的方式,以可行的理念创新应对项目难点,以适宜的技术弥补传统方法和工具的短板、实现理念落地。
随后,高庆辉总介绍了厦门白鹭体育场、芜湖市数字经济产业园、中国科学院雄安创新研究院科技园、海门文化中心图书馆等多个项目。其中在合肥高新区体育中心项目中,团队设计了机械看台的升降以实现一场两用的目的。项目通过Rhino+Grasshopper进行精准数控,通过BIM技术实现看台视线和空间分析。体育馆通过数字链系统自动生成五千至八千座的看台布局,可进行专业赛事、全民健身、综艺表演、综合会展等多功能的灵活转换。
合肥高新区体育中心
陆晓明:合一建构 综合集成
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陆晓明围绕“合一建构 综合集成”主题展开演讲。他引用贝聿铭的“中国建筑的根可以是传统的,而芽应该是新芽”来阐释“传统文化-自然环境-现代科技”相辅相成的“合一建构”理念。相比于传统体育建筑的单一性,合一生成设计方法具有理论上的创新性、实践中的适用性。
陆晓明总分享了谌家矶体育中心、武汉新城体育中心、国际网球中心项目。在谌家矶体育中心项目中,项目团队贯彻“整体思维,综合集成”的设计理念。项目引入海绵弹性疏散理念,特色商业空间打造为观众疏散也提供了多样化选择,以此促进商业开发,改善观赛体验。在场馆单体上加强屏幕和垂直两个维度的空间规划,运用活力嫁接的多层次、多维度体验空间为看台观赛提供更好的体验。
谌家矶体育中心
04 沙龙研讨
沙龙伊始,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峰进行本次学术沙龙的引导发言。他表示体育建筑设计既是一个“小”的方向——它具有专业性和独特性。它不同于普通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同时体育建筑也是一个“大”的方向——它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且越来越被建筑师、乃至社会所关注。
随后,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唐文胜就本次论坛主题展开谈话。他表示,大型工程往往是由许多子系统组成,而大型工程的建设也对城市建设影响显著。体育建筑中的大跨度结构的复杂性决定了设计处理的顺序,所以大跨度结构的设计应该是基于理性研究之上。
接着,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谭刚毅进行发言。他认为体育建筑由子系统构成的同时,也应融入城市这个巨系统之下。如何将体育建筑巧妙地融入城市,作为城市的一个街区,是一个复杂而需综合考虑的问题。即体育建筑需要转型为体育街区,更多地关注人的需求,引入商业、交通等元素打造成一个完整街区。
武汉华中科大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斯波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大型体育场馆虽然数量少,但投资大、体量大,是城市交通和文化的枢纽,因此场馆的运营、定位都是十分重要的考量因素。由此他认为体育场馆其实不需要过于追求尺度的宏大,而应该综合考量使用后评估的落地性和运营的可行性。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赵晨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当下建筑师已达成了一种共识:关注点从宏大叙事向合理结构转变。他表示,一个好的体育建筑要有四个连接:连接世界、连接城市、连接环境、连接生活,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连接生活。如何将体育建筑融入生活,需要每个建筑师深刻考虑。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汪原对本次主题谈及自己的理解。他说城市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而体育建筑本身也是复杂的系统。将二者融合的方式有二:一是将体育建筑本身作为一种路径,着眼于体育建筑自系统的多功能性;二是注重体育建筑与城市系统的交融方式,将体育建筑视为城市巨系统中的一环去设计与建设。
05 会议总结
钱锋大师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他表示,今天讨论的体育建筑的复杂性与综合性其实就是在讨论体育建筑的本质。与以往不同的是,我们现在更多关注的是城市子系统下体育建筑的发展,即新形势下的复杂性与综合性。他强调,面对新形势下复杂性与综合性的挑战,建筑师应坚守体育建筑设计的初心。最后,钱锋教授对本次论坛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对出席的各位嘉宾、组织本次论坛的老师、同学和志愿者表示由衷的感谢。
大会主持人之一,《新建筑》主编李晓峰教授对本次论坛给予高度评价,对出席论坛各位嘉宾、组织本次论坛的老师、同学和志愿者表示由衷的感谢。最后,他代表《新建筑》发布:以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为契机,《新建筑》正式向各位演讲嘉宾邀稿,计划于2025年上半年以主题专栏形式刊发相关研究与创作成果。
06 实地考察
11月9日上午,在武汉华中科大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斯波的组织带领下,与会嘉宾一同参观了部分武汉知名高校体育建筑:武汉大学体育馆、华中科技大学光谷体育馆、华中科技大学游泳馆。以上项目由孙一民大师带领他的团队设计而成。其中华中科技大学光谷体育馆建筑由一个主赛馆、一个训练馆及相关辅助设施组成,并结合环境设计形成一个集正式体育比赛、体育教学科研、大型群众集会等多项功能于一身的现代化大型综合场馆,至今已举办数场国家级赛事。随行参观嘉宾对所参观建筑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至此,中国建筑学会体育建筑分会2024年会暨新建筑论坛圆满结束,感谢各位专家、学者、老师和同学的参会和帮助,我们下次再见!
新建筑论坛系列
新建筑论坛是新建筑杂志社自2013年始,每年主办的高水平学术论坛。截至2024年10月,已成功举办19场。论坛不仅关注当下建筑学的热点问题,也对经典议题持有温故而知新的态度,邀请了百余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建筑大师进行主旨演讲,在学界和业界广受好评,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撰稿 | 何亦轩、白晓霞
视觉 | 巫溢涵、胡 兴、项星玮
排版 | 何亦轩、梁晓晨
校对 | 刘 剀、潘文健、黄 彬、方 盈
审核 | 孙一民、谭刚毅、李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