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走向健康校园:教育建筑创作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圆满完成

学术   2024-11-04 12:30   湖北  

10月26日早晨8时30分,走向健康校园:教育建筑创作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于南四楼N100学术报告厅开幕。来自全国的数十名专家、设计师出席,近两百位老师和学生参加了本次论坛。



Course Introduction

会议阐述


为使“健康中国”战略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得到具体落实,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和社会交往,本次研讨会以“走向健康校园:教育建筑创作理论与实践”为主题,邀请业内知名建筑师和专家学者,分享最新的校园研究成果、设计理念和实践案例,探索理论和实践层面实施健康校园的路径和机制,探讨如何通过建筑创作提升校园的健康性能,为营造健康校园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以期更好地服务健康校园建设。


Architecture Lecture

会议流程


会议伊始,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生导师、《新建筑》杂志社主编李晓峰教授对本次会议目的与安排进行了阐述,并介绍了本次会议的出席嘉宾。参与本次会议的嘉宾有: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董事长、总建筑师刘玉龙;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江立敏;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总建筑师邱文航;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高安亭;维思平建筑设计董事长、创始主设计师吴钢;海茵建筑合伙人Georg Pichler;深圳市立方建筑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创始人、执行董事邱慧康;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刘剀;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汪原;华中科技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王斯波。李晓峰教授对本次出席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对本次会议的开展表达了极高的期待。接着,王斯波院长进行了论坛上半场的主持。



——刘玉龙:人文视野·理性设计

首先,刘玉龙总建筑师讲述了自己对教育建筑的理解:他认为教育建筑不仅仅是一个结构和表皮组成的空间,而更应该是一个场景。他举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现在有很多网红建筑会有很多人去打卡,而这也成为了我们当下很流行的现象——用照片去记录。我们做一所学校,学生毕业了他们会挑选一个标志性的建筑、穿着毕业服去拍一张毕业照,照片里会有大草坪、蓝天......这就是一个场景,而我们就是要塑造一个充满某个氛围的场景。”刘玉龙表示,创造一个能够容纳各种活动的场景是每一个建筑师最重要的责任。



刘总建筑师和同学们分享了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武汉工程大学教育教学综合楼、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科研实验楼等数个项目。其中在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项目中,他带领团队在项目中使用了较为特殊的处理手法:将原本普通的教学楼形态变为凹凸不平的特殊形态,在满足学院本身功能需求的基础上将项目塑造成了学校中充满故事感的场景。


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江立敏:时空互联

江立敏总建筑师对“时空互联”这个标题进行了阐释:“空间是流动的,而这种流动性会和时间发生关联,两者之间的互联和校园空间设计产生一种怎样的关联?这是我带领团队一直以来所探索和研究的。”他表示,优秀的建筑应该具有整体性和流动性、路径应该立体化,这些都能为身处建筑中的人们创造独特的体验,建筑也因此具有韵律感。



江立敏总以中科大高新园区公共连廊项目为例谈及自己对空间的理解。他认为在学科交叉的大背景下,异质空间的介入,在空间上联结了校园中的独立个体,在校园现有环境下叠加了新的时空组成,提供了新的路径与故事锚点,有利于激发新的交互。


中科大高新园区公共连廊



——邱文航路径与空间

邱文航总建筑师认为在现有的模式下,标准化的教学空间暂时无法改变,能改变的是各个功能空间的联系部分,也就是非正式交互空间。他带领团队在传统设计理念中进行了一些设计思考,将简单的交通线变成空间串联的路径,从而产生一些突破传统模式的空间效果。



接着,邱文航总以武汉市光谷第五高级中学项目为例,阐述了这一理论。建筑主体如同植物的静脉生长一般,目的是使用者能够通过路径快速到达主要的功能空间上。团队通过对主路径的塑造,串联了二十多个不同空间,这也成为了学生日常发现惊喜的来源。


武汉市光谷第五高级中学



——高安亭:自然与社群

中信设计的总建筑师高安亭汇报的主题讲座“自然与社群:当下校园设计理念的分析与延展”,开头以研究梳理丹麦教育建筑所带来的启示,带领听众思考教育建筑设计体系与研究专题的配合,从而提出第三版新校园设计,即高密度校园、嵌入城市肌理、腾挪更替再生、空间育人、绿色生境、平实自然、安全与韧性、文化与地域、定式与重构。



高安亭总从操场这一个点切入,探讨从操场“起落”的本土实践,观照校园设计中的“自然”与“社群”。他指出,在生源下降趋势的不可逆、教学与学科的重大调整下,建设与运营主体的变化、智慧安全韧性需要我们注意。在体系中发力,从体制机制源头创新,培育多元价值和前瞻,发展范式,寻求突破是高总所强调的,他认为塑造基于可持续理念的健康校园,让绿色生境可达可游,同时将激发学习和交流的场所发展为师长、伙伴外的第三教室是他的设计目标。




——吴钢:构建可持续的平常校园空间

吴钢总表达了自己对建筑设计的看法,他认为建筑学无论是从哲学还是人文科学出发,最终的目标就是美。同时,他表示一个好的建筑也应该回归平常:“我们建筑师拥有了上帝之手,需要把我们内心的美物化,同时我们是社会的人,也要做一个社会的建筑、平常的建筑。如何把建筑归还城市、归还自然,让建筑成为生长出来的构筑物,是我们一直探索和追求的。”



接着,吴总与在座的各位分享了维思平对教育建筑的探索和实践。他以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核心区综合体为例,提出了“书院、学院、研究院”三院一体的教育空间设计理念。他也介绍了在健康校园中创新技术方面的探索, 他介绍了杭师大项目中所用到的太阳能光伏板、可降解可回收材料立面等。吴总表示当下是推进健康校园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需要把学术研究阶段的成果转化到实施设计中去,真正把技术落实。


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核心区综合体



——Georg Pichler:第三空间

随后,由海茵建筑的合伙人Georg Pichler展开了“第三空间”的主题讲座。讲座伊始,Georg Pichler介绍了HENN建筑事务所,其关注建成环境的社会表现。他以功能分配到空间的排列和堆叠,促进进程到空间的创造提出Network Architecture网络体系建筑,即交互在所有空间尺度上都会发生。网络无法被规划,但我们可以为其创建提供理想的条件。



接着,他详细介绍“绿色建筑建筑作为主动变化的动力”。其中,绿色认证(如LEED、DGNB和BNB认证)以全面的方式考虑可持续发展,其核心主题是对环境的影响、资源消耗和以人为本。通过介绍实践案例西湖大学的“甜甜圈规划布局”、深圳某高校等设计,以达到可持续性和高质量福祉。在“都市桃源七境寻觅丘陵溪涧景观项目”中,Georg Pichler打造气候适应的活力都市桃源景观,利用节能的主动+被动方法,打造一个贡献大于消耗的景观街区。




——邱慧康:建校更是造园

“建校更是造园“的主题讲座由立方设计的创始人邱慧康开展,他以史蒂文·霍尔的一句话切入主题,即“建筑与基地间应当有着某种经验上的联系,一种形而上的联系,一种诗意的连结。”



随后,邱慧康总介绍了三个学院竞赛。其中,“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西丽校区改扩建项目”是突出环境·建筑·人健康的相互关系,“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重点为三个组团 、两条青山,“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汕校区(一期)方案设计”则以连接山水,自然脉络为理念,一一阐述了邱总的建校更是造园的设计思想。最后,他强调,建筑是对环境的响应,环境则是对建筑的升华。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西丽校区改扩建项目




——刘剀:健康校园研究与实践

最后一场讲座由刘剀教授的“健康校园研究与实践”主题学术讲座作为结束。刘剀教授以健康校园的缘起与发展历程切入主题,指出校园建设走向健康校园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他指出学校不仅需要关注身体健康的提升,还需要通过设计与规划营造适合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同时还需要提供更多的促进社交互动的场所,以支持学生的全方位健康成长。在健康校园的研究探索中,刘剀教授从校园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多感交互的恢复性校园环境研究、韧性校园环境研究等多方面为各位学者展示国内外学者在健康校园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此外,刘剀教授分享了合作编撰健康中小学评价标准心得体会及其研究团队在健康校园研究与实践方面的相关探究。刘剀教授指出,在21世纪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发展迅速,中小学校面临的挑战复杂多样。为应对这些挑战,校园需随时代需求积极灵活调整,并在大变革中高度重视师生的身心健康促进,以更好地满足校园发展的需求。



论坛最后,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汪原上台发表讲话。他表示本次会议开展十分圆满,并对今天出席的专家、设计师、老师和同学表示了热烈的感谢。



至此,走向健康校园:教育建筑创作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圆满结束,感谢到场的嘉宾、老师和同学。我们下次再见!



行而不辍者行远 梦而不息者梦圆

我们下次活动再会!



撰  稿 | 

何亦轩 王祎妮

图  片 | 

何亦轩 韩畅

编  辑 | 

何亦轩 王祎妮

校  对 | 

刘  剀 

审  核 | 

高亚群


- 本文来源 -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微信公众号


 感谢关注《新建筑》微信公众平台 

官方网站|www.newarch.cn
电话|(027)87543856
邮箱|newarch@126.com


回复投稿
查看征稿简则
回复订阅
获得杂志最新订阅优惠
回复转载
获得原创文章转载指引


↓↓欢迎扫码加关注↓↓

新建筑
中国《新建筑》由华中科技大学主办,创刊于1983年,双月刊。系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性科技期刊,也是我国建筑界的核心刊物,荣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首届国家期刊奖,多次被评为湖北省优秀科技期刊,在建筑界具有较大影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