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报道|著名建筑学家高介华先生追思会在华中科技大学举行

学术   2024-09-30 23:30   湖北  
·

2024年9月28日14时,著名建筑学家、《华中建筑》创刊主编、中南建筑设计院教授级高级建筑师高介华先生追思会于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召开。本次追思会由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三校与《新建筑》编辑部、华中建筑杂志社两刊共同承办。高介华先生生前的同事、朋友、学生和亲友,以及各界人士代表四十余人从各地前来参会,共同缅怀这位令人尊敬的大先生。


与会嘉宾合影留念

1



6月15日下午2:30,2024年中外建筑史教学研讨会在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南四楼N100报告厅开幕。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黄亚平教授;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董文斌校长致开幕词。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筑历史工作委员会主任陈薇教授书面致辞(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谭刚毅教授代为宣读)。开幕式由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李晓峰教授主持。



开幕及致辞



开幕式由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新建筑》杂志主编李晓峰教授主持,介绍了高介华先生的贡献与成就,并代表主办单位和与会来宾深切缅怀高介华先生。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术院长孙一民教授指出,青年建筑师面对行业发展的困惑,应以高介华先生为榜样,以前瞻性思维推动建筑与文化发展,展现真正建筑学人应有的担当。中南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兼董事长杨剑华女士代表全体员工,感谢高介华先生在助力强国建设以及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她表示,在高先生的主持下,《华中建筑》以传播优秀建筑文化的学术特色,成为行业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型综合类建筑学术期刊,为繁荣建筑文化事业做出杰出贡献。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谭刚毅教授回忆到,他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发表于《华中建筑》,唯一一次学术论文连载也在此刊,与高介华先生结下深厚渊源。同时,谭教授祈愿中国建筑与文化事业发展能如先生所愿,继续蓬勃向前。



开幕式由李晓峰主持,孙一民、杨剑华、谭刚毅致辞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李晓峰教授怀着崇敬与缅怀之情,回顾高介华先生创办建筑与文化学术讨论会的历程。1989116日,高介华先生同吴庆洲先生、巫纪光先生在湖南大学共同开启这一具有深远意义的学术讨论会之旅。讨论会历经十八届,在1989年至2019年这长达30年时光里,不断为建筑与文化领域贡献力量。尤其值得铭记的是,在讨论会迎来30周年之际,高介华先生特意录制视频,表达他对建筑与文化事业的期许与愿景,为后来者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和精神指引。如今,在追思会上重温这一情景,更能深切地感受到高先生为建筑与文化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建筑与文化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高介华先生创办建筑与文化学术讨论会历程回顾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主题发言

主题发言由李晓峰教授主持。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院长徐峰教授通过播放与巫纪光先生的对谈视频,回顾了高介华先生与湖南大学之间的深厚渊源,以及高先生在湖南大学留下的足迹与影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彭长歆教授结合高介华先生对中国近代建筑史学的贡献及其亲身经历,向在场来宾生动阐释了高介华先生对中国建筑与文化发展的深刻思考,展现了高先生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深远影响力。湖北省原文化厅厅长胡美洲先生从文物保护、环境保护与治理等多个角度,讲述了高介华先生在湖北省文物保护工作中做出的突出贡献,让大家深刻认识到高先生在推动地方文化保护事业上的重要地位和不懈努力。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刘玉堂先生用“工作上的超人、学术上的达人、生活上的贵人”总结对高介华先生的印象。高先生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求真求实的学术作风,无一不让在场所有来宾深受感染。

徐峰、彭长歆、胡美洲、刘玉堂发言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柳肃教授回顾了1989年湖南大学举办的首届全国建筑与文化学术讨论会的历程,展现了高介华先生对建筑与文化发展的坚定信念,并强调高介华先生特别注重将建筑与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结合起来共同开展研究,具有学术理念的前瞻性和开放性。东南大学喻学才教授回忆了高介华先生对后辈学者的关注与鼓励,并用“守谦、守贱、守勤、守仁”概括高先生的品质,这些品质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吴庆洲教授(由冯江代为发言),以“建筑文化事业与旗手高介华”为题,深入阐述了建筑与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并高度评价了高介华先生在这一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冯江教授则讲述了高介华先生给予他的鼓励与帮助,对高先生为推动建筑文化事业、培养和扶持后辈做出的努力致以敬意。

柳肃、喻学才、冯江发言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张复合教授以视频的形式向在座来宾回顾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历程,他提到高介华先生以学者的学术敏感和出版人的远见卓识,清晰地看到开展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李保峰教授结合自身经历,讲述了高介华先生的学术贡献与成就,向高介华先生表示深切的感激与缅怀之情。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刘杰教授回忆,高介华先生是他的良师益友。在与高先生共事期间,其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不断激励着他,他表示高先生的精神将永远激励这一代及下一代建筑学人不断砥砺前行。

张复合、李保峰、刘杰视频发言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自由发言

自由发言由《新建筑》杂志黄彬副主编与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汤诗旷副教授共同主持。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魏春雨教授作为建筑与文化学术讨论会的亲历者,以“推动者、传播者、守望者、践行者”四个角色,概括了高介华先生对中国建筑与文化发展的杰出贡献,指出其中蕴含的深厚学术思想有待深入挖掘。武汉理工大学陈铭教授讲述高介华先生与武汉理工大学的渊源及对该校建筑学发展的重要贡献,并向高先生致以崇高敬意。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石峰教授表示,高介华先生的渊博学识和严谨工作态度对自己影响深远。建工出版社吴宇江先生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诗句,概括了高先生对中国建筑与文化研究做出的卓越贡献。建筑规划园林专家谢吾同先生以“高风亮节、山高水长”形容高介华先生,对先生离世表示惋惜,并以一首诗表达对高先生的缅怀。华中建筑杂志社张冯娟主任认为,高介华先生是自己的领路人,她将一直传承和发扬高先生的学术精神。《华中建筑》李彦玲编辑和湖北工业大学邹涵教授也表达了对高先生的感激之情,感念先生在工作与学术道路上给予的指点与帮助。武汉理工大学王发堂教授衷心感谢高先生对武汉理工大学建筑学发展的贡献。最后,李泽宇先生作为家属代表向参加追思会的嘉宾表示了由衷的感谢,他说,各位嘉宾对高先生的缅怀和追思,让他既对高先生的成就感到敬佩与骄傲,也欣慰于他的治学、办刊精神将得到发扬,思想、事业将得以传承。

黄彬、汤诗旷主持,

魏春雨、陈铭、石峰、吴宇江、谢吾同、张冯娟、李彦玲、邹涵、王发堂、李泽宇发言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闭幕总结

最后,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李小红总结会议。李书记强调,高介华先生不仅是一代大师,更是一代榜样。他以卓越且敏锐的目光,在建筑与文化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这种贡献无时无刻不在深深影响着我们。如今,在展望未来发展时,结合习主席提出的2035年建设教育强国的愿景,我们深刻认识到,在迈向这一目标的征程中,正是需要传承高介华先生这种严谨求实、执着奉献的学术精神。这种精神将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和灯塔,激励着我们在教育及相关领域不断探索、创新,为实现建设世界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贡献力量。让高介华先生的精神在新时代继续发光发热,引领我们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李小红作会议总结

追思活动一直持续到傍晚6点半,与会者深切缅怀,共寄哀思,伴随着对高介华先生往事点点滴滴的追忆,沉浸在温暖而怅然的思绪里,说到动情处,潸然泪下。同时,从不同侧面回顾了高介华先生的光辉事业、学术思想、崇高品德和人格魅力,并表示要传承好高先生的精神财富。

先生千古,风范长存。



END




撰稿秦志祥、雷晶晶

摄影:杨光磊

内容编辑:梁晓晨

内容校对:雷晶晶、梁晓晨

推文制作:秦志祥

推文校对:雷晶晶、梁晓晨

推文审核:李晓峰、黄彬


感谢关注《新建筑》微信公众平台 


官方网站|www.newarch.cn

电话|(02787543856

邮箱|newarch@126.com


回复投稿

查看征稿简则

回复订阅

获得杂志最新订阅优惠

回复转载

获得原创文章转载指引



欢迎扫码加关注↓↓


新建筑
中国《新建筑》由华中科技大学主办,创刊于1983年,双月刊。系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性科技期刊,也是我国建筑界的核心刊物,荣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首届国家期刊奖,多次被评为湖北省优秀科技期刊,在建筑界具有较大影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