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专栏导语|刘伯英 佘高红|铁路遗产:保护与再生|2024/05(总第216期)

学术   文化   2024-10-24 18:00   湖北  

▲ 封面图:京郊门大线旧线和隧道(摄影:胡映东)




铁路遗产:保护与再生

Railway Heritage: Preservation and Regeneration


作为工业遗产的一种特殊类型,铁路遗产进入学术视野的时间并不长,直到1998年,才出现第一条铁路世界遗产。2003年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ICCIH)通过《关于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铁路作为运输基础设施被明确纳入工业遗产范畴。我国对铁路遗产的认识经历了从文物到遗产的发展过程。200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首次出现了铁路文物。此后,与铁路相关的建筑、桥梁等工程受到大量关注。2012年以后,随着文化线路、遗产廊道等概念的引入,铁路遗产作为一个整体逐渐进入研究的视野。

2023年10月,以“寻迹詹天佑”为主题的第三届铁路遗产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交通大学成功举办。会议彰显了中国铁路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方兴未艾,显现出空前的活力。有关铁路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系、保护方法、当代诠释等问题成为会议关注的焦点。本专栏基于第三届铁路遗产学术研讨会的成果,聚焦“铁路遗产文化价值与传承”热点问题,秉承系统性、包容性原则,从全球与地方互动、历史与当代关联的视角,精选了九篇文章,形成三个议题,试图勾勒出一个立体、多元的铁路文化遗产研究图景。

议题一:铁路遗产保护的世界图景。本议题共三篇文章,其中单霁翔等导览性地勾勒出人类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及发展历程,从20世纪工业遗产发展的大背景阐释铁路遗产的价值和意义,为我国开展铁路遗产研究建立起广阔的视野。夏海山通过探析中国铁路遗产背景和独特性,从纵横两方面对中国铁路遗产的文化价值进行梳理,构建出多层级的基因图谱树状网络关系,阐释了中国铁路遗产价值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欧振宇等从顶层设计、价值挖掘、保护规划、运营维护等方面系统总结了铁路世界遗产的保护经验,为我国铁路遗产保护提供了有益启示。

议题二:铁路遗产保护利用的中国实践。本议题共三篇文章,其中胡映东等以遗产廊道理论及交通引导更新(TOR)理念为指导,围绕京门-门大铁路承接京西通勤与铁路文化旅游的新职能,通过沿线人地关系、产业分布、资源特色等现状调研,提出交通引领区域更新、文旅对接本土资源、设施更新轻资产重服务、塑造铁路旅游品牌四个方面再生策略。王福永在回顾滇越铁路保护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以滇越铁路为代表的云南米轨铁路的特色、价值及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滇越铁路的保护利用进行展望。董贺轩等基于景观都市主义视角,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闲置铁路线活化利用的三个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并以武汉市武昌生态文化长廊武九铁路段更新利用案例为样本,阐释闲置铁路线与城市空间网络共融、边界互通、空间互联的设计策略。

议题三:文明互鉴视角下的铁路遗产研究。本议题共三篇文章,其中王若然等以铁路技术传播为视角,追踪英国怡和洋行在近代天津的铁路建设历史,全面厘清铁路发展背后的多重影响因素,佐证近代技术跨境传播的源流与中西文明互鉴的历史过程,进一步阐释了现存铁路遗产多元的历史与科技价值。唐琦等以铁路建设历史为轴,追溯了英国铁路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系统勾划出英国铁路遗产保护对象的不断拓展和价值认知的不断深化过程。朱晓明等以政府建筑师的角色转变为线索,分析了悉尼货运线更新中的建筑设计和设计管理环节,以独特的视角彰显了澳大利亚领先的铁路遗产保护理念。

与一般的工业遗产不同,铁路通常跨越广阔的地理区域,铁路与沿线的城镇聚落、社会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铁路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需要庞大的社会动员力量和组织能力。这些特点决定了铁路遗产的保护也需要国家的意志、跨部门的协同、多学科的视野和跨地区的行动。九篇文章从不同的侧面折射出铁路遗产保护的紧迫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相信必将激发社会各界对铁路遗产的更多讨论,凝聚共识,促进行动。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



 

原文请查阅《新建筑》2024年第5期(总第216期)

本文内容版权系 新建筑杂志社 所有,欢迎转发。谢绝任何未经许可的转载形式。


引用本文 | 刘伯英,佘高红. 铁路遗产:保护与再生[J]. 2024(5):1.



|本期专栏文章索引|

1. 刘伯英,佘高红. 铁路遗产:保护与再生[J]. 2024(5):1.

2. 单霁翔,李珂. 中国文化遗产探索与展望[J]. 新建筑,2024(5):4-7.

3. 夏海山. 中国铁路遗产文化价值概览[J]. 新建筑,2024(5):8-13.

4. 欧振宇,赵志庆,张轲. 铁路世界遗产保护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 新建筑,2024(5):14-19.

5. 胡映东,和欣蕊,关一立,等. 北京市郊铁路遗产京门-门大线“一线四矿”再生策略[J]. 新建筑,2024(5):20-25.

6. 王福永. 滇越铁路保护与利用:在有共识的基础上合力共进[J]. 新建筑,2024(5):26-29.

7. 董贺轩,毛桦颖,赵孜冉,等. 城市闲置铁路线活化利用的关键问题和设计策略:基于景观都市主义视角[J]. 新建筑,2024(5):30-35.

8. 王若然,吕志宸,徐苏斌. 从洋行贸易看铁路技术的传播:以英国怡和洋行在近代天津的铁路建设为例[J]. 新建筑,2024(5):36-41.

9. 唐琦,杨金洁,朱雅坤. 英国铁路发展历程及遗产保护体系研究[J]. 新建筑,2024(5):42-48.

10. 朱晓明,林钰然,邓原. 更好的场所:政府建筑师的角色转变及其在悉尼货运线更新中的呈现[J]. 新建筑,2024(5):49-55.





视觉/赵强 校对/梁晓晨

微信投稿邮箱/newarch_media@126.com


 感谢关注《新建筑》微信公众平台 


官方网站|www.newarch.cn
电话|(027)87543856
邮箱|newarch@126.com

回复投稿
查看征稿简则
回复订阅
获得杂志最新订阅优惠

↓↓欢迎扫码加关注↓↓


新建筑
中国《新建筑》由华中科技大学主办,创刊于1983年,双月刊。系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性科技期刊,也是我国建筑界的核心刊物,荣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首届国家期刊奖,多次被评为湖北省优秀科技期刊,在建筑界具有较大影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