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界论坛(原名ICOMOS-Wuhan无界论坛)最初由国际古遗址理事会共享遗产委员会和武汉市人民政府联合发起与主办,自2017年以后逐步发展为依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业遗产教席开展的国际论坛,至今已成功举办十届。论坛聚焦全球范围内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搭建了大学与城市、工程与文化、创意与遗产、遗产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桥梁。
2024年11月2日,第11届无界论坛作为武汉设计日系列活动成功举行。论坛由华中科技大学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业遗产教席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和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承办,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共享建筑遗产科学委员会、武汉城市风貌资产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共享遗产研究会提供支持。本届论坛以“遗产与日常生活”为主题,邀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李振宇、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永胜(笔名张生)、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范文兵、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副总规划师丁援、武汉民谣知名创作人冯翔、bilibili自研发行中心商务总监艾子、武汉城市风貌资产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田进、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范天宸等各界学者与专家跨界探讨人民城市、城市更新、遗产保护等问题。
开幕式
11月2日上午,第11届无界论坛于华中科技大学梧桐语问学中心明德报告厅开幕。开幕式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业遗产教席持有人、华中科技大学兼职教授郭粤梅女士主持。
郭粤梅女士主持开幕式
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湛毅青发表致辞。湛校长指出科学技术和人文精神对国家和民族具有突出的重要性,表达了华中科技大学对历届无界论坛的重视和支持,阐述了本次论坛“遗产与日常生活”的主旨并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湛毅青致辞
市社科联主席吴天勇发表致辞。吴主席肯定了无界论坛对武汉市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并认为论坛已成为武汉城市发展中的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他希望本次无界论坛能够更好地凝聚共识,开启思路,激发创新,推动大家进一步携手共筑文明互鉴之桥。
市社科联主席吴天勇致辞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谭刚毅发表致辞。谭院长对到场嘉宾及师生表达了热烈的欢迎。他表示,应利用好建筑学院专业交叉性的特点,更好地关注科技与人文,服务社会,改善日常生活。希望本次论坛能促进构建专业人士和民众的沟通桥梁,让广大学子感受到建筑学科的魅力。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谭刚毅致辞
到场嘉宾与观众
合影
参与论坛的嘉宾与师生合影留念
嘉宾宣讲
随后,无界论坛的主旨演讲正式开始。华中科技大学赵逵教授和同济大学李振宇教授分别主持主旨演讲的上、下半场。
范文兵
FANWENBING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
《基于“上海性”的日常生活观察》
范文兵教授将 “上海性” 分为事实和想象两个层面,事实的“上海性”源于开埠后的历史格局。多主体的城市运作、不同阶层的分隔和交流、里弄居住环境等形成对“上海性”的共识。想象的“上海性”则包括:1.怀旧想象——特定建筑风格的流行及怀旧叙事的渗透;2.魔都想象——“魔都” 概念因城市发展流行并吸引了不同人群,他们在上海共同创造着混合的上海性。范教授揭示了“上海性”的多元内涵及其与日常生活的复杂关系,为理解城市遗产与生活提供了新视角。
何依
HEYI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历史街区的社会温度》
何依教授以柳林明清街为例,探讨了历史街区的社会温度。“社会温度”对社会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历史街区有空间与社会双重属性;在这种熟人社会形态中,社会温度的体现尤为明显。何教授对比了陌生人社会与熟人社会,介绍了《乡土中国》中“熟人社会”的概念,展示了柳林明清街里的众生相、交往点、灰空间、盘子会等具有社会温度的人与地点。通过柳林的案例,何教授呼吁城市规划从业者反思老街中社会温度的意义,为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李振宇
LIZHENYU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渗透与回游——工业遗产使用中的日常共享》
李振宇教授通过展示国内外诸多工业遗产再生案例——如德国鲁尔地区植入的交通要素,柏林啤酒厂改造成的居民楼,伦敦、巴黎、上海、常州等地的工厂改造项目——呈现出工业遗产改造的多元性以及与日常生活融合的多种可能。李教授重点论述了“城中厂”到“共享景观”的转变,分析了“渗透”和“回游”两种工业遗产改造设计的手法,为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有效融入日常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启发。
冯翔
FENGXIANG
武汉民谣知名创作人
《方言唱起来就是歌》
冯翔先生从武汉的黄陂方言为切入点,使用普通话和武汉地区不同方言为听众们演唱了不同版本的“床前明月光”。报告中,冯翔先生强调了民谣和方言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生动的形式,冯先生引导听众思考在当代文化背景下,如何保护消失的方言、如何反思现代的音乐教育、如何存续文化遗产等问题。
张生(张永胜)
ZHANGSHENG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知名作家
《生活以存在的深——谈文化遗产对日常生活的文化建构》
张永胜教授在报告中深度探讨了文化遗产建构日常生活的理论维度。他指出,文化遗产是一种文化技术,是形塑文化主体性的关键,也是集体潜意识外化。文化遗产能增补现实,具有时间属性,可赋予历史纵深和持存文化功能。张教授强调,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化再生产活动,当代建筑工作者需思考如何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与现代发展的关系。
谭刚毅
TANGANGYI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
《日常的遗产与遗产的日常性》
谭刚毅院长从人们的日常习惯和武汉的“过早”习俗为切入点,讲述了日常遗产在现代生活中的存在方式。他从现代菜市场、武汉江泳等例子展示了文化遗产融入日常生活的渠道。他强调,“遗产是被构建的”,它参与社会的构建与运动,联系着社会的过去与现在,回顾了遗产的日常性话语发展的历程。谭教授总结到:“我们做遗产保护,不仅是要见物,还要见人,更要见生活。”
丁援
DINGYUAN
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副总规划师
《武汉里分:学术话语、政策话语和城市语境的变奏》
丁援教授以武汉里分为切入点,剖析“里分”的历史来源、丰富内涵和话语流变。他展现出“里分”从口语到学术话语到政策话语直至今天的建筑术语演变的细致过程,借此串联了建筑遗产保护,学术研究、政策制定和日常生活语境中的遗产,引领听众思考遗产化过程的多元潜能。
艾子(赵婧)
AIZI
bilibili自研发中心商务总监
《游戏-文化遗产相互赋能,传播新中式美学 》
赵婧女士以今年《黑神话:悟空》带动山西省旅游业的案例引入,为观众展示了数字化遗产在游戏中百花齐放的景象。她认为,当今各种游戏以自己的方式挖掘运用文化遗产元素,打造出一个个独具特色的游戏世界,传播着新中式传统美学,已经成为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的重要力量。
城市生活摄影展
11月2日下午,第11届无界论坛在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蔡鉴楼一楼展厅继续进行。下午的活动包括城市生活摄影展和无界对话两部分内容。
城市生活摄影展由谭刚毅教授和何依教授作为策展人,汤诗旷、孔惟洁、李晓作为执行策展人,邀请展出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副院长黄焕先生、何依教授、谭刚毅教授、范天宸先生、李晓先生等摄影师的作品。诸位摄影师通过镜头抓取了城市遗产与日常生活交融的瞬间,为观众带来兼具专业性与艺术性的视觉盛宴。
弗莱塔斯女士致辞
作为城市生活摄影展的开幕,ICOMOS共享遗产委员会前轮值主席Maria Jose de Freitas女士发表视频致辞。弗莱塔斯女士指出遗产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都在享受遗产。在当代这个时刻变化的时期,遗产保护者与各界人士需要采用共同合作的方法,通过融通与共享为遗产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黄焕先生做作品介绍
武汉市规划院副院长黄焕先生通过视频介绍了他的摄影作品与背后的思考。他提到,街道像城市的血脉血管一样,是最有细节、最有温度的场景。将一个瞬间叠加,便是整个城市和人们生活的变迁发展的过程。城市的高质量与人的高质量是混合与互补的。他希望通过充满温度的摄影作品构建打造、织补、衔接、延续人们深层次的共同回忆。
黄焕先生作品
范天宸先生作品
何依教授作品
李晓先生作品
展览现场
无界对话
无界对话由何依教授主持。对话采用对谈的方式,延续与扩展上午场“遗产与日常生活”的讨论,进一步探讨文化遗产和民众日常生活的互相影响。
在对话中,张生(张永胜教授)提出,人们生活在文化遗产中,我们的文字就是包含着珍贵历史文化信息的遗产。文化遗产的载体不仅是古迹,我们自己也是承载者。这是一种身份识别,为我们提供了审视自我与生活的视角。文化遗产本身自带光明,照亮了人们,我们需要用文化遗产唤起对历史与情感的记忆。
田进先生指出,武汉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建筑,而江汉路改造提升是武汉市建筑遗产保护与活化的一次积极探索,其目的是为民众提供的高质量产品与服务。民众乐园正在逐步推进其实现古典与现代的交融,保留其独特记忆,使之成为数字、艺术与人文的乐园。
丁援先生回顾往届无界论坛并谈到了论坛的发展。他提出要把引领性的东西日常化地推广,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思考遗产在当代怎么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冯翔先生介绍了治愈歌曲《汉阳门花园》的创作故事,讲述了一次充当“街头艺人”的经历——他与“红裙子”与“衬衣”的偶遇、为阿根廷探戈与华尔兹伴奏,共同让最浪漫的场景发生在了最日常的街头。他指出遗产的产生和留存是偶然的,并非有意的制造。
范文兵教授借《汉阳门花园》的例子提到了城市给人带来创造的可能性。他指出,当每个城乡都具有自己的特性时,文化遗产的个性才得以回归。在“人民城市人民建”这一理念深入人心的现在,个体意识更清晰,我们更要思考的是设计的针对对象。
谭刚毅教授提出,文化遗产本身在不断地变化。正因为城市的多样性,才能让遗产持续的存留和发展。文化遗产有日常性,而日常性离不开即兴与创作。遗产保护要让更多人参与到,要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与文化遗产密不可分。只有跟生活中的遗产打交道,才能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
李振宇教授提出不能把文化遗产和高雅艺术摆的高高在上,而应该让当代生活与文化遗产合体。遗产是昨天的当下,当下是未来的遗产。他将自己对于文化遗产的愿景总结为: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何依教授主持对话
张生(张永胜)教授发言
田进先生发言
丁援先生发言
冯翔先生发言
范文兵教授发言
谭刚毅教授发言
李振宇教授发言
冯翔先生演奏《汉阳门花园》
两个多小时的无界对话见证了思想的火花和文化的交融,也为本次论坛的各位听众带来了更多思考与启发。随着对话结束,本届无界论坛也落下帷幕。希望各个领域的文化遗产保护者在持续探索与创新中,无界连接,共筑未来!
END
华中科技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文字 | 夏雨晴 王梨锦
编辑 | 夏雨晴 王梨锦
审核 | 董哲
图片 | 无界论坛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