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新刊速递|铁路遗产:保护与再生|2024/05(总第216期)

学术   文化   2024-10-24 18:00   湖北  

▲ 封面图:京郊门大线旧线和隧道(摄影:胡映东)



1/目次(2024第5期|总第216期 


↓ 滑动查看

[专栏导语]

铁路遗产:保护与再生
刘伯英 佘高红

[专栏:铁路遗产:保护与再生]
中国文化遗产探索与展望
单霁翔 李珂

中国铁路遗产文化价值概览
夏海山

铁路世界遗产保护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欧振宇 赵志庆 张轲

北京市郊铁路遗产京门-门大线“一线四矿”再生策略
胡映东 和欣蕊 关一立 董玉香

滇越铁路保护与利用
——在有共识的基础上合力共进
王福永

城市闲置铁路线活化利用的关键问题和设计策略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视角
董贺轩 毛桦颖 赵孜冉 张飞

从洋行贸易看铁路技术的传播
——以英国怡和洋行在近代天津的铁路建设为例
王若然 吕志宸 徐苏斌

英国铁路发展历程及遗产保护体系研究
唐琦 杨金洁 朱雅坤

更好的场所
——政府建筑师的角色转变及其在悉尼货运线更新中的呈现
朱晓明 林钰然 邓原

[新作视窗]
空间的赋格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学习中心
苏腾飞

[考察与研究]
木结构模块化集成建筑的设计建造一体化探索
刘杰 蔡雨晴 顾容竹

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建筑设计方法综述
张献泽 潘文特

从魏森霍夫到阿那亚
——群展建筑模式的考源、流变与当代范式
郑兴 孙磊磊 程玥彤

基于Kano模型的城市地下综合体空间要素感知测量及优化
——以成都SKP为例
马杰茜 沈中伟 梁朋朋 潘亮宇

城乡联动的公共卫生管理策略
——基于广东城乡传统民居空间形态演化研究
刘骏遥 曾艳

[理论探讨]
青木茂“再生建筑”思想实践及其对我国居住建筑再生的启示
李翥彬 张琼 范悦 王晓

建筑环境调控话语的四个象限
仲文洲 张彤

[城市问题]
总体城市设计下“城观山”眺望视廊导控路径初探
——以南宁市邕江两岸城市设计为例
全雨霏 吴晓 王雪妃

基于航标塔多元价值的城市空间规划管控
——以泉州为例
张兵华 黄禹涵 蔡东 李军

[中国传统民居研究展]
文野形构
——华中科技大学的武陵干栏研究40年
汤诗旷 李晓峰

整体、特征、活化
——清华乡土建筑研究与实践回顾
罗德胤

井蛙可谈海,夏虫能语冰
——东南大学徽州传统民居与村落研究历程
龚恺 裴逸飞

交融于川
——西南交通大学民居研究学术史脉络
张宇 沈中伟

脚丈乡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北乡土建筑研究概述
靳亦冰 李冬雪 邹佳勤 赵书仪 王军

从传统走向未来
——吉林建筑大学探索寒地传统民居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赵宏宇 刘桐 郭苏琳 韦宝畏

民居研究与实践教学
——南京大学乡村振兴工作营内蒙古实践记录
梁宇舒

[资讯]
数字





2/专栏文章内容提要



中国文化遗产探索与展望

单霁翔: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
李珂: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 2016年第一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发布



中国铁路遗产文化价值概览

夏海山: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北京交通大学交通文化与遗产保护研究院,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综合交通发展研究院


当前铁路遗产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保护与利用策略也在不断完善,但仍存在对中国铁路遗产价值认知的整体高度不够、活化利用体系性不强的问题。文章通过梳理中国铁路由交通工程向文化遗产演进的过程及其作为遗产的背景和独特性,从时间和要素两条线对中国铁路遗产的文化价值进行分析;构建出多层级的基因图谱树状网络关系,阐释了铁路遗产价值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探讨了中国铁路遗产价值的当代意义,提出其文化价值在于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交通强国的文化支撑及“一带一路”的文化纽带。研究旨在深化对我国铁路遗产的认知,探索铁路遗产文化价值的内涵和本质,以期更好地传承铁路文化。


▲ 中国铁路遗产文化要素基因图谱



铁路世界遗产保护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欧振宇: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赵志庆、张轲: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寒地城乡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铁路遗产是工业遗产中的主要门类,铁路遗产保护传承逐渐引来学界和社会普遍关注,然而我国铁路遗产保护呈现低层次研究、低程度保护和低效率利用的状态。基于此,文章首先梳理国际铁路遗产研究前沿、我国铁路遗产保护历程和我国面临的相应困境。然后通过综合比较和详细解析两个方法,从顶层设计、价值挖掘、保护规划和运营维护四个方面,解构铁路世界遗产的保护经验。最后基于铁路世界遗产经验的适用性,总结对我国的启示,以期为我国铁路遗产保护传承和申报世界遗产提供参考路径。


▲ 赛默灵铁路核心区和缓冲区保护规划



北京市郊铁路遗产京门-门大线“一线四矿”再生策略

胡映东、和欣蕊、董玉香: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关一立: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京门铁路是詹天佑主持修建、与京张铁路同期完工的铁路支线之一。“一线四矿”(门大线及沿线王平、大台、木城涧和千军台四座煤矿)曾是京西“黑、白、灰”及首钢产业群的重要支撑。为了对京门-门大线进行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以遗产廊道理论及交通引导更新(TOR)理念为指导,围绕京门-门大铁路承接京西通勤与铁路文化旅游的新职能,通过沿线人地关系、产业分布、资源特色等现状调研,提出交通引领区域更新、文旅对接本土资源、设施更新轻资产重服务、塑造铁路旅游品牌四个方面的再生策略,以激活特色工业转型和京西乡村振兴。


▲ 木城涧工矿康养度假小镇

上:站区遗址现状

下:“火车进展厅”构想



滇越铁路保护与利用

——在有共识的基础上合力共进

王福永:云南省滇越铁路研究会


自2010年滇越铁路滇段通车100周年以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保护利用的呼声日益高涨。以2015年5月建水古城小火车的开通运营为标志,云南红河州境内相继开通了开远南北轨道交通和石屏观光小火车,这些线路占米轨铁路总长的1/10。这三个文旅项目的成功运作证明:小火车的开行是保护和利用米轨铁路的关键。铁路与三个地方政府共同高举“在保护中运营,在运营中保护”的旗帜。但是,要在滇越铁路全线或云南米轨铁路实现文旅项目融合发展,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对滇越铁路文化的认知仍处于“两根钢轨的对峙”状态——看上去很美好,走起来很艰难。滇越铁路的保护与利用必须在有共识的基础上才能共进。


▲ 1990年初米轨、寸轨机车在鸡街车站附近并驾齐驱



城市闲置铁路线活化利用的关键问题和设计策略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视角

董贺轩、毛桦颖: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赵孜冉:青岛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张飞: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伴随城市与地铁建设发展,闲置铁路线成为城市高质量建设重要的存量空间资源。文章基于景观都市主义视角,通过对比国内外经典案例,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城市闲置铁路线活化利用的三个关键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闲置铁路线与城市空间网络共融、边界互通、空间互联的设计策略,并以武汉市武昌生态文化长廊武九铁路段更新利用案例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为闲置铁路线活化利用与城市更新建设提供参考。


▲ 武汉闲置铁路线现状



从洋行贸易看铁路技术的传播

——以英国怡和洋行在近代天津的铁路建设为例

王若然、吕志宸、徐苏斌: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大学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


技术传播过程以技术者为媒介,而技术者的流动受政治与贸易影响。文章关注近代受贸易影响而进入中国的外国机构与技术者,以英国怡和洋行为例,它将铁路建设工程确定为开发中国市场的关键,最早派遣铁路工程师将欧洲最先进的铁路技术引入中国,并在天津建设了展示铁路与津沽铁路及其附属建筑。怡和洋行在津的铁路建设一方面巩固了天津作为华北交通枢纽的地位,形成市区-塘沽双中心城市格局的雏形,另一方面通过资本的投入与技术的传播共同推动了基础设施近代化进程。考察这一过程,可以佐证近代技术跨境传播的源流与中西文明互鉴的历史过程,进一步阐释现存铁路遗产多元的历史与科技价值。


▲ 洋行贸易与技术传播的互动关系



英国铁路发展历程及遗产保护体系研究

唐琦: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
杨金洁、朱雅坤: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


英国铁路遗产经历了从铁路物件保护到铁路构筑物再到关注铁路整体价值的发展历程,这个过程是伴随着英国铁路建设而生成构建的。文章依据英国铁路建设的特征,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五个阶段,并以此为轴剖析了英国铁路遗产的保护历程和制度,以及对应不同阶段英国铁路遗产价值阐释的演变和利用模式。


▲ 英国铁路发展历程和铁路遗产保护各阶段及特点



更好的场所

——政府建筑师的角色转变及其在悉尼货运线更新中的呈现

朱晓明、林钰然、邓原: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铁路遗产具有线性、综合性和辐射性的特征,对城市更新影响深远。在澳大利亚铁路遗产更新中,政府建筑师扮演了重要角色。澳大利亚政府建筑师曾负责设计重要公共建筑,这些建筑多为政府持有产权的城市地标。自2016年起,政府建筑师的职责重心从建筑设计转向设计管理。文章以政府建筑师的角色转变为线索,分析了悉尼货运线更新中的建筑设计和设计管理环节,更新内容涵盖欧缇莫动力博物馆、公共空间和地方级“绿网”三个层面。其中,政府建筑师通过制定设计政策和政策框架,持续地推广优秀案例、推动优质设计。这不仅为城市公共空间复兴提供了借鉴,也为拓展建筑师的职业范畴带来新思路。


▲ 《更好的场所》政策与优质设计的目标




3/2024/05 CONTENTS

↓ Slide to Browse

[INTRODUCTION TO THE COLUMN]

Railway Heritage: Preservation and Regeneration

LIU Boying et al


[COLUMN: RAILWAY HERITAGE: PRESERVATION AND REGENERATION]

Exploration and Prospect of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

SHAN Jixiang et al


An Overview of the Cultural Value of China’s Railway Heritage

XIA Haishan


Enlightenment to China from the Experience of Railway World Heritage Conservation

OU Zhenyu et al


Research on the Regeneration Strategy of “A Railway Line & Four Mining Areas” of the Beijing Suburban Railway Heritage of Jingmen-Menda Line

HU Yingdong et al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Yunnan-Vietnam Railway: Joint Progress on the Basis of Consensus

WANG Fuyong


Key Issues and Design Strategies for the Revitaliz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Dormant Railway Lin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scape Urbanism

DONG Hexuan et al


The Diffusion of Railway Technology from the Trade of Foreign Companies: The Case of British Jardine Matheson’s Railway Construction in Modern Tianjin

WANG Ruoran et al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British Railways and Heritage Protection System

TANG Qi et al


Better Placed: The Changing Role of the Government Architect NSW and Its Performance in the Goods Line Regeneration in Sydney

ZHU Xiaoming et al


[ARCHITECTURAL WORKS]

Fugue of Space: Library Learning Center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SU Tengfei


[OBSERVATION AND STUDY]

Design-build Exploration in Timber Modular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LIU Jie et al


A Review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Methods in the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ZHANG Xianze et al


From Weissenhof to Aranya: The Genesis, Variations and Contemporary Paradigm of Group Exhibition Architectural Patterns

ZHENG Xing et al


Spatial Element Perception Measure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Urban Underground Complex Based on Kano Model: A Case Study of Chengdu SKP

MA Jiexi et al


Public Health Management Strategy of Urban-rural Linkage: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Evolution of Traditional Urban and Rural Dwelling in Guangdong

LIU Junyao et al


[THEORETICAL INQUIRY]

Inspiration from Shigeru Aoki’s “Refining Architecture” Theory and Practices for the Regeneration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China

LI Zhubin et al


Four Quadrants of the Discourse on Architectural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ZHONG Wenzhou et al


[URBAN ISSUE]

Research on the Way of Controlling the Viewing Corridor from City to Mountain in General Urban Design: The Urban Design along the Yongjiang River in Nanning

QUAN Yufei et al


Urban Spatial Planning and Control Based on the Multiple Values of Navigation Tower: A Case Study of Quanzhou

ZHANG Binghua et al


[EXHIBI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RESIDENTIAL ARCHITECTURE RESEARCH]

Forty Years of Wuling Ganlan Research i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NG Shikuang et al


Integrity, Characteristic, and Revitalization: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in Tsinghua University

LUO Deyin


A Frog in a Well Can Talk About the Sea, An Insect in Summer Can Speak of Ice: Reflections on the Research Process of Huizhou Traditional Vernacular Dwelling and Village at Southeast University

GONG Kai et al


A Blend in Sichuan: The Academic Context of Vernacular Architectural Research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ZHANG Yu et al


Measuring the Field with Feet: An Overview of the Research of the Northwest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Research of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JIN Yibing et al


From Tradition to the Futur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Traditional Residence in Cold Regions in Jilin Jianzhu University

ZHAO Hongyu et al


Vernacular Architectur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Teaching: Records of Nanjing University’s Rural Revitalization Praxis in Inner Mongolia

LIANG Yushu


[NEWS]

Numerals





编辑/赵强

视觉/赵强 校对/梁晓晨

微信投稿邮箱/newarch_media@126.com


 感谢关注《新建筑》微信公众平台 


官方网站|www.newarch.cn
电话|(027)87543856
邮箱|newarch@126.com


回复投稿
查看征稿简则
回复订阅
获得杂志最新订阅优惠


↓↓欢迎扫码加关注↓↓


新建筑
中国《新建筑》由华中科技大学主办,创刊于1983年,双月刊。系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性科技期刊,也是我国建筑界的核心刊物,荣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首届国家期刊奖,多次被评为湖北省优秀科技期刊,在建筑界具有较大影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