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和刘海粟美术馆的儿童教育项目作比较研究,意在探讨当代艺术博物馆和传统艺术博物馆的不同语境如何影响博物馆教育人员策划和实施儿童教育项目。(1)当代艺术博物馆和传统艺术博物馆在设计和实施儿童教育项目及课程方面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2)当代艺术博物馆和传统艺术博物馆如何利用历史、场地、收藏和展览来吸引儿童参与博物馆活动,并促进他们的学习与发展?(3)在每个艺术博物馆,教育项目如何促进儿童的学习?
具体而言,论文基于作者与两个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面对面半结构性访谈、并结合文献内容进行研究。作者用表格呈现出访谈记录(Table 1),表格中列有四个分析面向:教育理念与价值观、项目设计与实施、成果与目标以及未来实践。作者采用博物馆情境学习模型(Contextual Model of Learning)和建构主义博物馆学习理论来深入分析访谈记录和两个博物馆的教育项目。
作者通过两所博物馆的整体教育理念来了解博物馆教育项目的具体情境,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认为当代艺术可以向儿童展示当代艺术家对于当前社会问题和艺术的思考,所以其教育项目特别注重引导儿童思考并分享他们独特的观点和经验;刘海粟美术馆的理念是希望教育项目更贴近当地社区,让观众更贴近艺术,由此在社区开展了多个教育项目。
根据情境学习模型,作者通过两个博物馆的教育项目案例说明,即使这两所博物馆在藏品和展览的定位上有着完全不同的方向和风格,但它们的艺术教育项目都是通过解构、提取临时展览的艺术作品中的艺术语言并加以转化,使用展览中的材料或媒介帮助儿童与艺术展览建立联系,使得儿童能够在特定情境中进行丰富而具有创造性地学习和体验。
上海艺术博物馆三个教育项目案例体现了这一点:“生命的力量”教育项目作为展览“梁绍基:丝绸缠绵”的配套活动,使用了丝绸媒介(Figure1);展览“M/M Made in Shanghai”中名为“有蚂蚁,一只,许多……”的教育活动,采用了沉浸式和人体规模的装置媒介(Figure2)以及上海双年展2021“水体”展览的“鱼,鱼,鱼与船”活动,使用超轻黏土作为材料构建海洋水景(Figure3)。
刘海栗美术馆结合展览“一年又一年·档案2021——首届上海当代新兴版画推介”推出一系列印刷制作项目,包括木刻、丝网、纸卡等媒介制作印刷作品。博物馆在儿童教育项目中建构情境的方式除了运用艺术媒介,还有加强和社区、学校的联系。作者认为,刘海栗美术馆将儿童教育项目带入到不同群体的社区和学校开展能够使得参与者的互动体验更加有效。(Figure 5)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作者认为当代艺术所具有的反叛性、解放性、批判性、包容性和开放性能够为博物馆儿童教育活动的策划提供参考,尤其是能够促进儿童进行建构性、创造性学习。相比于当代艺术在主题、材料、媒介使用上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以刘海栗美术馆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艺术博物馆相对保守,但由于中国传统艺术更容易被公众接受并认可,传统艺术博物馆也可以满足公众需求。
总体而言,此文通过研究认为,不同的博物馆情境确实影响艺术博物馆教育者的项目设计,但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情境并没有好坏之分,儿童在不同的艺术博物馆情境中被引导学习的方式各不相同,类似的博物馆教育理论可以同时应用于当代和传统收藏。作者希望通过此文的实践与研究为中国艺术博物馆的教育工作者提供新的思路和灵感,发展儿童项目,促进情境式学习。
撰文:叶芊颖(中山大学)
编辑:吴启月(南京大学)
关注博翼平台即可接收课程动态
接收所有课程动态交流、推动行业良性发展
博翼社群助手
长按二维码添加微信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