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首先通过文献回顾指出过往许多研究将老年人视为博物馆中需要特殊关照的服务对象,忽视了他们的能动性,并将他们局限于消费者角色。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老年人进入博物馆担任志愿者讲解员,对其动机和影响的研究却有所缺位。
由此,这篇文章通过定性研究(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在积极老龄化理念和活动理论的框架下对二十位老年志愿讲解员的访谈结果进行深度分析,并将此项研究置于中国特有的家国一体的文化背景加以讨论,旨在探讨老年志愿者讲解员在博物馆中实现积极老龄化的方式、分析家国情怀是如何体现在他们的积极老龄化的动机和行为,以及研究博物馆环境对积极老龄化有何种特殊性。
该文的数据收集主要采用了深度访谈与参与式观察两种方式。
深度访谈:研究者对来自六个博物馆的20名老年志愿者讲解员、6名博物馆工作人员和22名游客进行了深度访谈(Table 1)。访谈内容涵盖了志愿者讲解员的对博物馆工作人员共事的感受(feelings)、与观众有关的经历(experiences)、志愿讲解对个人生活的影响(impact),以及博物馆工作人员和游客对志愿者讲解员的看法(opinions)。访谈过程持续了40到120分钟。
参与式观察:研究者在两个博物馆进行了超过一年的长期观察,记录了老年志愿者讲解员在博物馆内的活动、与游客的互动以及与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互动。
此论文采用的是老龄化研究中运用较多的活动理论和积极老龄化概念来对访谈结果进行分析。文章还通过较大篇幅来论述中国传统文化中带有儒家文化色彩的家国一体信念,且博物馆是塑造国家认同的工具、连接社会与个人的桥梁,所以这一特殊文化背景是该文讨论博物馆适应中国老龄化社会时不可或缺的语境。
(三)研究结论
研究发现,老年志愿者讲解员扮演着观众和东道主(hosts)的双重角色,他们既可以享受博物馆提供的服务,也可以为游客提供讲解服务,这种双重身份为他们提供了独特的体验。在家国一体的儒家信仰体系下,老年志愿者讲解员将志愿服务视为对家庭和社会的贡献,并通过志愿服务来获得尊重感和价值感。
作为东道主,老年志愿讲解员能够帮助建立游客与博物馆之间的认知和情感联系,并促进博物馆与当地社区或城市的发展。博物馆环境为老年志愿者讲解员提供了实现积极老龄化的平台,更重要的是,博物馆环境赋予他们的年龄以优势,使他们能够发挥自身优势,获得尊重,并挑战社会对老龄化的负面看法,反对将老年人边缘化。
另一方面,此篇论文认为其研究证实了与优先考虑个人经历和意义的西方志愿服务相比,中国的志愿服务与集体主义价值观密切相关,通过厘清中国以家庭为中心的集体主义的内在逻辑,发现此种逻辑影响老年志愿者的参与方式,这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志愿者不同。研究中老年志愿讲解员的经验表明,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需要承认博物馆志愿服务的文化特殊性。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80/09647775.2024.2408222
撰文:叶芊颖(中山大学)
编辑:吴启月(南京大学)
关注博翼平台即可接收课程动态
接收所有课程动态交流、推动行业良性发展
博翼社群助手
长按二维码添加微信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