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Museum text translation in the Chinese context: the museum role and text production” 发表在《Museum Management and Curatorship》,该文章讨论了中国博物馆文本翻译的问题,特别是博物馆的角色和文本制作方式如何影响翻译质量。作者是宁波诺丁汉大学翻译学副教授郁仲莉、国际传播学助理教授Thomas Hirzel。
(一)研究方法
(二)主要观点
1、博物馆角色的差异:在中国,博物馆不仅仅是收藏和展示文化和历史物品的场所,它们还承载着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角色。这与西方博物馆主要作为知识传播和教育的场所有所区别。中国博物馆的这一特点强调了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承,以及通过展览来强化国家认同和民族自豪感。
2、文本风格的差异:中国博物馆的文本倾向于使用更加华丽和隐喻性的语言,这种风格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的影响。相比之下,西方博物馆的文本更倾向于直接、客观和科学的表述方式,注重准确性和清晰性。这种差异对翻译工作提出了挑战,因为翻译者需要在忠实原文的同时,使翻译文本适应目标语言和文化的预期和习惯。
3、翻译问题的持续性:尽管有关博物馆文本翻译的讨论已经持续了几十年,但许多问题仍然存在。这可能是因为以往的研究过于侧重于语言层面的错误,而忽视了博物馆角色和文本风格等更宏观的文化因素。此外,翻译实践往往缺乏与博物馆学专业领域的充分交流和合作,导致翻译成果难以满足多元文化背景下观众的需求。
(三)结论
1、翻译者在翻译中国博物馆文本时,必须对目标受众的文化多样性保持敏感。这意味着翻译工作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翻译者需要充分理解源文本中的文化元素,并找到合适的方式将其传达给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
2、为了使翻译文本对目标受众更加可接受和理解,翻译者需要在文化和语言层面进行调节。这包括对源文本中的隐喻、成语和其他文化特定元素进行适当的解释或调整,以及确保翻译文本在语言风格上符合目标文化的阅读习惯。
3、翻译者应与博物馆的策展人(curator)、教育人员和其他专业人员紧密合作,以确保翻译文本的准确性和适宜性。这种合作有助于翻译者更好地理解展览的背景、目的和内容,从而在翻译过程中作出更合适的决策。
4、为了提高博物馆文本翻译的整体质量,翻译研究需要更多地与博物馆学领域结合。这不仅有助于翻译者和研究人员更全面地理解翻译过程中的各种因素,也能够促进翻译实践的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博物馆观众。
关注博翼平台即可接收课程动态
接收所有课程动态交流、推动行业良性发展
博翼社群助手
长按二维码添加微信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