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丨浙江省博物馆——问羽:宋代的自然与艺术世界
最近我们开启了一个新的系列。
选择博物馆这份职业的朋友,有的是因为对历史的热爱,有的是出于对艺术的敬仰,有的是阴差阳错误入其中,但不论怎样,他们独特的个人经历往往隐藏在不为人知的角落。他们的苦恼困惑也淹没在琐碎的日常工作之中。
于是,我们希望提供一个平台,邀请朋友们来讲述他/她的求学与工作,让更多人了解博物馆这份职业的魅力与挑战。不论你是文物修复师、策展人、讲解员还是研究员,只要你愿意分享在博物馆工作的点滴经历,我们都热切期待你的加入。
本期讲述人:王青芒,男,某县博物馆非编讲解员,已离职。
我在博物馆干了七年,现在已经离开博物馆两年了。离职的导火索是新上任馆长要求太苛刻,造成了多年来压抑情绪的集中爆发。成为讲解员
我小时候的理想是当播音员,但是父母观念比较传统,不希望我学这样的专业,并且我的老家是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县城,客观环境也限制我往这个方向发展的可能。后来学了声乐,毕业之后去了乡里的中学当音乐老师。现实和理想的差距确实挺大的,所以一直想要逃离,但始终没有合适的机会。在乡下工作的五年时间里,我平时除了上课,还做一些主持的工作,2015年,县里要建博物馆,需要讲解员,因为经常主持的原因,我得到了一个面试的机会,通过面试后就从原单位借调到了讲解员的岗位。刚入职的时候我们馆还没建设好,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写讲解词,就是在施工现场对着效果图练习讲解词。我是从布展开始就一直跟着馆里所有的工作,对展览的内容和具体情况都比较了解,博物馆试运营期间,领导把很多重要工作交给我来做,包括设备设施的完善,工作制度的制定,宣教工作的开展等内容。那段时间基本上全部精力都扑在这个事情上面了。当时也没觉得辛苦,反倒是感觉很新奇,而且我也确实比较喜欢讲解这份工作。正式开馆之后,涉及工作就更多了,除了日常的政务接待,馆里也要求我们做特别节日的主题活动,另外还有很多馆内的业务工作,甚至还做过文物巡查、征集什么的,基本除了财务和文物管理没接触之外,大部分业务工作我都有参与,或者是主要负责。总之前面三到四年的时间,自我感觉是一个成长很快的时期,虽然领导给我安排的工作比较多,但是那个时候我自己还是挺享受的,甘之如饴。
离开博物馆
编制是核心原因
离开博物馆的原因挺复杂的,最主要的还是编制的问题。当年面试的时候,面试的领导承诺,馆里会腾出三个编制,后来借调到讲解员岗位的人员从原定的3个人变成了5个人,其他四位女老师基本是干了一两年就到其他单位了,有考走的、也有调走的。说白了,大家都是想借着这个机会离开乡下的环境。只有我一直在博物馆干了7年。因为我本身就是体制内的,编制解决起来并不困难,我也就没太当回事,一直都是借调的状态。当我反应过来,找领导解决编制问题,得到答复都是“跨乡镇调动比较难”“现在不允许给教师改行”之类的回复,来来回回踢皮球,我的编制问题就一直没落实。
说到借调的身份,就很尴尬。借调的那种辛酸,没有经历过的人可能很难懂。工资待遇就不用提了,绩效基本上只有同事的几分之一。馆里有点风吹草动,也是首先被针对的对象,比如我离职之前新上任的馆领导,工作方式很粗暴,很不人性化。推不动在编职工,就拿我一个借调的开刀,我一开始还配合,但是她的要求越来越过分,就发生了一些冲突,这个事确实是我离开博物馆的一个导火索,归根结底还是编制的问题。
在博物馆这7年,所有的讲解工作,大型接待任务,几乎都是我一个人担下来的。我离职之后馆里的宣教工作基本上处于停滞的状态。挣扎的讲解员
一干一个不吱声
还记得我们刚入职的时候去参加过一个讲解员培训,有一个工作群,群里差不多有四十多号人。根据我的了解,目前依然在从事讲解工作的,可能只剩下不到三分之一。我认识的很多讲解员,他们非常热爱这份工作,但是迫于很多现实问题,比如编制的问题、待遇的问题、晋升的问题,不少人只能选择离开。讲解员这个职业当然是具备专业性的,一个是讲解工作的专业性,一个是讲解内容的专业性。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到博物馆当讲解员,应该是很多人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也就是说大家在潜意识里会低估讲解员这个工作的专业性。外就是讲解内容,很多人对讲解员的认知就是背背讲解词、搞搞活动,但实际上真正到了这个岗位,你就会知道要胜任这份工作,需要具备的专业素养和努力。所以讲解员真的是很难做,流动性大也在情理之中。讲解员的工作确实很难,尤其是在当前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如果要给即将入行的讲解员一些建议,我会觉得不管怎么样,都还是要把当下能做好的事情先做好。从我个人的经验来说,我在做博物馆的那几年,是全身心的投入的,是要把它做好,并且做到最好。哪怕我如今不在那个岗位了,我也依然有胜任那个岗位的能力。博物馆没有给我实现自己价值的机会,但是我通过那段工作经历的积累,依然能够通过别的方式实现自己的价值。还有就是关于讲解的内容,怎么说呢,我在做讲解的时候始终都是在想怎么通过我的工作让更多的人能走进博物馆,让我们的展品能和观众产生关联。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县级馆,藏品质量很差,我们一件一级文物都没有,二级文物也只有几件。但是我在讲解或者是策划活动的时候都会选择那些大家比较容易引起共鸣的内容。我记得曾经接待过一个领导,他听我介绍了当地的农具,有点兴奋,他说这些工具他小的时候就用过。然后他就跟我讲了很多他小时候的故事,后来他还在朋友圈发了一篇小作文。我觉得这就是“让文物真正的活起来”。不管受众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至少他在看到这个文物的时候,能够跟自己联系起来,能够产生记忆点。我觉得不管是讲解员,还是博物馆的其他工作人员,都应该把这一点当作非常重要的事情。去博物馆打卡,我比较不赞成,很多时候,目的性太强并不是见得是好事。博物馆过度关注流量,有点本末倒置了。关注博翼平台即可接收课程动态
加入博翼公众社群
接收所有课程动态交流、推动行业良性发展
博翼社群助手
长按二维码添加微信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