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业5.0”时代,博物馆采用技术来进行文化传播。文章旨在通过创新技术来优化博物馆教学。团队以浙江省博物馆为对象,探讨了影响博物馆认知效果的因素,并进一步创新了教育系统架构,利用机器人和移动应用程序作为协作平台,连接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形成一个多感官交互式的博物馆教育系统,有效地增强博物馆内的认知体验和学习成果。
团队首先通过对参观者的随机访谈,获得了关于影响参观者感知因素的见解。通过综合调查结果,团队确定了塑造参观者感知的关键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展品内容、展示形式、展馆布局、服务模式、运营管理以及文化创新。为进一步确定关键领域的改善空间来提升用户体验,团队运用了综合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深入了解用户需求及偏好。
在定量研究方面,通过7点李克特量表(1 非常差,4中立,7非常好)收集必要的研究数据并评估六个因素。调查共涉及263名现场参观者,获得了261份有效回复。研究显示,参观者优先考虑服务模式和文化创新,反映出他们对增强学习体验的期望增加(Table 1)。在定性研究方面,通过十名参与者的半结构化访谈明确参观者对创新服务模式的强烈需求。值得注意的是,80%的女性参与者表达了对中国传统神祇角色的柔和可爱形象设计的兴趣。
基于上述分析,团队提出了一个博物馆教育系统框架(Figure 1),专注于提升展示、服务和文化创新,以提供多样化的教育体验。展示增强、服务增强以及文化创新是其中的关键因素。该系统框架利用HCPS建立了一个多方面的博物馆教育系统,并形成“创新的人-网络-物理系统(HCPS)”范式。该系统成功地将物理体验与数字体验相结合,集成了触觉、视觉及听觉等多种感官交互形式,改变了观众参与博物馆的方式方法。离线互动通过导览机器人实现,而在线互动则通过移动应用程序进行。
该系统在实际应用中进行了测试,以验证其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显示,所有关键感知因素评分均超过5,表明系统在提升学习体验方面效果显著。用户对展示形式满意度最高,而移动应用程序操作评分较低,显示功能上的意见分歧。对比有机器人陪同和单独参观的两组参与者,发现有机器人陪同的参与者在博物馆知识测试中的平均得分更高且更稳定,进一步证明了机器人的价值。
最后,团队也表明该研究存在的一些局限。例如样本规模较小且局限于特定区域,可能无法完全代表更广泛的受众。部分参与者对移动应用程序的操作感到不适应,反映出技术界面需要改进。未来的研究需扩大样本范围,并优化技术以提高用户体验等等。尽管如此,这项研究为博物馆教育领域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有助于推动教育向更加互动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80/10598650.2024.2391719
撰文&编辑:吴启月(南京大学)
关注博翼平台即可接收课程动态
接收所有课程动态交流、推动行业良性发展
博翼社群助手
长按二维码添加微信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