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是展览与受众之间最为传统和主流的沟通形式。无论知识背景和价值倾向,有所“看”之后必有所“感”。当我们想要去反思和推介一场展览之时,这种“感”都是不可忽视的。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希望有一千个观展者,便有一千篇宣扬着自我独立视角的观展文章。
观展107期 | 评论
主编推荐语:
一场展览越是想要说尽一个时代的故事,越是困难的。展览建立在“展品”的基础上,而“展品”不能凭空造出,多是以文物为基础。文物的发现有其随机性,透过文物要想讲一个全面的故事,实际上有许多尚需增补的成分。所以,“靠文物来说故事”,尤其是说一个全而深的故事,是不是注定会失败呢?
“贞观:李世民的盛世长歌”
展览地点
国家典籍博物馆
展览时间
2024年5月1日—8月25日
展览单元
序厅
一、沙场战神 少秦王
第一单元 少年英雄 天策上将
第二单元 选贤任能 君臣知交
二、不世雄才 唐太宗
第一单元 衣袂飘飘 唐人气象
第二单元 静民重农 以食为天
第三单元 乐在人和 歌舞盛世
第四单元 锦绣长安 世界都会
三、万民之王 天可汗
第一单元 巩固边疆 四方来朝
第二单元 丝路畅通 商旅不绝
第三单元 玄奘西游 宗教交流
四、凡夫一面 李世民
第一单元 爱好广博 文武全才
第二单元 贤妻良佐 立储风波
尾声 贞观回响
图丨展览海报
长安酒家,灯火人间,从谏如流,轻徭薄赋,文治武功,开疆拓土,盛世前奏,夯筑基础……那个人,那个帝国,那个盛世,汇聚成“贞观”二字。本次国家典籍博物馆“贞观——李世民的盛世长歌” 特展(下简称贞观展)为2024年北京首次大规模贞观主题文物展,汇集来自昭陵博物馆、宁夏固原博物馆、镇江博物馆等15家博物馆在内的140组、249件重磅文物,涵盖陶俑、壁画、金银器、织锦、琉璃器、石刻等多种类型,配合数字光影展示等方式,意图梳理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主线,窥其成长之路;了解初唐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脉络,邂逅贞观气象。
人物生平是一条线,时代景象是一个面,而李世民的形象则更加多面——《隋唐英雄传》中的英雄收集者、《贞观政要》中的金句缔造者、“玄武门之变”中的推刃同气者、贞观之治中的雄才大略者、《沁园春·雪》中的稍逊风骚者……如何用作为历史碎片的展品,描摹这个信息量大且层累叠加的文化形象?贞观展有其想法,但也留有遗憾。
从序厅对关陇集团的发家史走来,昏暗的灯光下,放大的“昭陵六骏”复原模型渲染出“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的氛围感。
图 | “昭陵六骏”复原模型
第一部分“沙场战神 少秦王”分为“少年英雄 天策上将”与“选贤任能 君臣知交”两单元。将李世民的战绩在形如竹简的互动装置上记载,提纲挈领地为其一生定下时间坐标。
太宗的知人善任、唐制的臻于完备人所共知,如何通过展品讲述?贞观展选择用陶俑和饰物反映章服制度。服章之美背后,是将品位、职能“可视化”的宏大结构。
图 | 展板文字对唐代章服制度的概括呈现
一众陶俑之中,一个面容清俊、面带微笑的彩绘釉陶男立俑给我的印象最深:虽然和旁边的彩绘文武官俑相比显得朴素,可他眉眼间的从容与安和,或许是对贞观气象最好的诠释。
图 | 彩绘釉陶男立俑
走廊尽头的李世民像背后,是展览的第二部分“不世雄才 唐太宗”。走过拱门,迎面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动态视频,左手边开启第一单元“衣袂飘飘 唐人气象”。陶俑、壁画中的女子,身形上的魏晋余韵与眉宇间的从容朝气,构成了初唐的独有风貌。
图 | 蓝彩女立俑
第二单元“静民重农 以食为天”似是揭示“百废渐兴”的谜底:《擅兴律》保障不违农时、《贞观律》奠定法律基础。第三单元“乐在人和 歌舞盛世”与第四单元“锦绣长安 世界都会”将展览气氛推向高潮:石刻胡旋舞墓门搭配“弦鼓一声双袖举”的动画,白陶舞马俑矫健的舞姿定格在明亮的光影之下,巨大的陶鸱尾与宫殿线稿共同构成了比屋连甍、飞檐翘角的联想……展品与场景的配合带来了颇具意蕴的审美体验。
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之间没什么情绪转变,观众自然地进入“万民之王 天可汗”的角色。贞观展的陈列设计有些小细节令人会心一笑,如第一单元“巩固边疆 四方来朝”的骆驼队:骆驼俑与胡人俑从小到大、从素到彩排列,仿佛由远及近缓缓走来,驼铃声声似在耳畔。从“丝路畅通 商旅不绝”的繁荣,到“玄奘西游 宗教交流”的虔敬,观众的情绪也渐趋缓和。
贞观展多次使用了空间与颜色的转变,效果最显著的大概是在第三部分与第四部分“凡夫一面 李世民”之间。
图 | 从红橙跳跃到“石绿”,观众的好奇心再度被调动
受限于空间,“爱好广博 文武全才”与“贤妻良佐 立储风波”两部分的观赏需要重复行走,但是中间写有李世民“金句”的立牌角度各不相同,吸引观众环绕行走以遍观其貌。
图 | “金句”立牌在展览中属于体量较大、视觉冲击力较强的辅助装置
最后是尾厅“贞观回响”,呈现贞观气象对后世的影响。临近结束有一个弧形巨幕与纱灯立柱作为“打卡点”,加上在展厅内的互动摊位、NPC,意在满足收费展览的娱乐与社交要求。
贞观展叙事能够很好地契合“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主题,正如中国日报网英文版官网上对贞观展的报道所概括的——“A ruler who ushered in an era of prosperity(一个领导着繁荣时代的统治者)”,从家族基础,到个人品格、政治素养、敬业精神,再到包容襟怀、国际视野、文化自信,最后是个人情怀与后世影响。这个故事是完整的,也是我们熟悉的。这个熟悉的语境也有利于调动观众情绪,吸引观众兴趣,适合唐风背景的游戏与研学游的开展。而专业相关或者对历史感兴趣的观众,也可以凭借自己的知识背景,欣赏“物”的审美价值以及讲解“物”背后的信息。整体而言,贞观展具备传播、社交和审美等多元功能。
但当这个故事作为叙事萦绕在展厅当中时,我感受到一种“缯帛缠树”的遗憾:缯帛的纹饰固然精彩,但树木有自己的脉络。贞观展最大的缺憾,是整个展览仅有两件明确是贞观年间的展品,更没有与李世民直接相关的。大部分展品由于与“唐”相关被搜罗而至,作为各个“关键词”“小标题”的注脚。通过展板图文、说明文字补充的额外信息带给人的感受太过强烈,以至于削弱了“物”自己的声音。
如展厅中的重点展品之一国家一级文物白陶抬蹄马,出土于昭陵陪葬墓,舞马扬颈低头,右蹄高抬,配合展厅内的音乐,似乎正踩着韵律翩翩起舞。周围展板若能围绕其本身讲述唐朝的舞马传统,既可凸显李世民的爱马情结,与入口处的“昭陵六骏”相呼应,又可张扬唐朝自李世民始开疆拓土、沟通西域的文治武功(品质优良的舞马大多来自域外)。然在“舞蹈翩跹”的小标题之下,白陶抬蹄马周围展板上的文字与图像聚焦于胡旋舞等异域舞蹈的介绍,为下一件展品石刻胡旋舞墓门营造氛围,这匹舞马则未能充分展现其所承载的故事;而将其作为宫廷乐舞的注脚,又与器物带来的直观视觉印象错位。在深入挖掘与阐释展品的历史信息方面,贞观展可能有所欠缺。
图 | 白陶抬蹄马及其说明牌,所展示的信息有限
图 | 白陶抬蹄马背后的展板文字,为“胡旋舞”补充文字史料
贞观展称得上是一场精品展,所有展品都很“漂亮”。但漂亮不等于美。整个展览中,我最喜欢的其实是第二单元“静民重农 以食为天”中昭陵陪葬墓郑仁泰墓出土的陶灶、陶俑、陶农具,颇具生活气息的形象,饶有趣味的“火焰”的笔触,以及展板上磨面女俑认真的神情,鲜活地展现出贞观年间百姓的生活与劳作,但展板上的说明文字却用极其官方的口吻宣讲唐太宗的政策,并将人口增殖、农业发展这一结果直接与太宗的政策关联。然而一个制度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展现出它的全部意义,中国古代史最为神奇的部分或许就在于官僚系统、士农工商组成的庞大系统在最高指令下逐步运转、渐次平衡的过程,剥离了这一“中间过程”的叙事,未免显得单薄,又与展品本身疏离。
组图 | 彩釉灶、司灶俑和彩绘釉陶舂米器,以及有所错位的展板说明文字
从观众走进这个展览,观看的视角就已被锚定:对于“沙场战神”“不世雄才”“万民之王”,是仰视,是俯首称臣;对于贞观时代,是鸟瞰,是置身其外。观众不能自由选择观看视角,亦难以通过可感的“物”触摸时代、审视时代、反思时代:观众瞥见的是金字塔顶端与金字塔底端的掠影,却没有载舟覆舟的辩证;对于贞观时代为何繁荣的多元思考在展览中缺位,仅仅突显太宗个人的叙事难免归于轻率。
贞观展如同一篇规整的墓志铭,人们慕名而来,一揖而走,瞻仰而已。那个多面的形象,依然是历史长河对岸模糊的身影;展品无言地承载着各自的故事,松散地散落在周围。有什么“物”就讲述什么样的故事,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却常常被忘记。悬浮于展品之上的故事,如缯帛缠树,难免掩盖那个时代的色彩与光泽。
作者:胡阅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本科生
(图片均为作者拍摄)
-END-
关注博翼平台即可接收课程动态
接收所有课程动态交流、推动行业良性发展
博翼社群助手
长按二维码添加微信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