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通过深入分析一个特定社区的改造过程,为理解城市改造的社会影响和优化城市规划政策提供了深刻见解。作者受泸州市一家工业遗产博物馆所举办的临时展览“1965茜草工业记忆”启发,意图探寻中国三线建设时期建立的社区中存在的居民地方依恋(neighbourhood attachment)在城市改造过程中是如何发生转变的,以及居民的长期生活经历如何被编织进与居民地方依恋相关的多样叙事之中。
(一)研究背景
所谓“三线建设”是指20世纪60~70年代中国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这一战略性的工业转移始于1964年,直至1980年代才正式结束。文章所聚焦的四川省泸州市的茜草社区,即是为了支持国家的三线建设而建立的工业社区。2014年泸州市政府启动了对茜草社区的全面改造计划,改造计划涉及长江南岸的大片区域,茜草社区的居民包括三线建设时期的移民及其后代,面临着被迫离开家园、搬迁到其他社区的情况。这些居民的生活经历和对社区的依恋,随着城市改造的推进而发生了显著变化。
(二)研究方法
(2)研究方法:研究主要采用定性方法,包括文档分析和个人及集体访谈。研究者通过便利抽样策略采访了22位非泸州原籍的个人,包括第一代和后代移民,以及来自不同工厂的工人。此外,还访谈了29位本地工人和2位地方官员作为补充材料。文档分析则涉及政府政策文件、在线公开信等。
(三)研究结论
(3)政策制定中的情感考量:在城市规划政策中,应优先考虑为受影响居民提供心理和情感支撑。尽管政策制定者意识到地方依恋的重要性,但在利用依恋推动改造项目时,这种“利用”往往是表面的。政府叙事与居民实际感受存在差异,政策制定者需深入理解居民需求,并在改造过程中保护和培养居民的依恋感。
编辑:吴启月(南京大学)
接收所有课程动态交流、推动行业良性发展
博翼社群助手
长按二维码添加微信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