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分享丨城市记忆与情感纽带:城市改造过程中地方依恋变迁

文摘   2024-11-07 09:14   北京  

2024年10月,“Contingent Attachment: Long-term Lived Experience in the Redevelopment of a Third Front Neighbourhood”一文发表在《The China Quarterly》上,作者是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助理研究员金毅。




论文概述

文章通过深入分析一个特定社区的改造过程,为理解城市改造的社会影响和优化城市规划政策提供了深刻见解。作者受泸州市一家工业遗产博物馆所举办的临时展览“1965茜草工业记忆”启发,意图探寻中国三线建设时期建立的社区中存在的居民地方依恋(neighbourhood attachment)在城市改造过程中是如何发生转变的,以及居民的长期生活经历如何被编织进与居民地方依恋相关的多样叙事之中。


(一)研究背景

所谓“三线建设”是指20世纪60~70年代中国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这一战略性的工业转移始于1964年,直至1980年代才正式结束。文章所聚焦的四川省泸州市的茜草社区,即是为了支持国家的三线建设而建立的工业社区。2014年泸州市政府启动了对茜草社区的全面改造计划,改造计划涉及长江南岸的大片区域,茜草社区的居民包括三线建设时期的移民及其后代,面临着被迫离开家园、搬迁到其他社区的情况。这些居民的生活经历和对社区的依恋,随着城市改造的推进而发生了显著变化。


(二)研究方法

(1)概念框架:文章采用了“或然依恋”(contingent attachment)这一概念来分析居民对地方依恋的动态变化,即居民对社区的依恋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受到多种条件的影响,包括居民在搬迁过程中的即时体验、长期的生活经历、不同实体对依恋的动员以及居民对社区变化的感知等。

(2)研究方法:研究主要采用定性方法,包括文档分析和个人及集体访谈。研究者通过便利抽样策略采访了22位非泸州原籍的个人,包括第一代和后代移民,以及来自不同工厂的工人。此外,还访谈了29位本地工人和2位地方官员作为补充材料。文档分析则涉及政府政策文件、在线公开信等。


(三)研究结论

文章强调地方依恋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并指出了在城市改造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居民的心理、情感和社会需求,以实现更加公正和可持续的城市发展。
(1)依恋的多样性与动态性:居民的地方依恋在城市改造过程中表现出显著多样性。依恋对象可能涉及旧社区、新社区或原籍地,依恋性质和强度也不同。这种多样性由居民在改造过程中的体验和长期生活经历共同塑造,影响因素包括搬迁待遇、对变化的感知和长期经历。
(2)依恋的流动性与变迁:居民的地方依恋不是固定的,而是随时间和环境变化的。这种流动性意味着依恋可能随生活条件和社区环境变化而增强或减弱。居民的依恋与社区参与度密切相关,强依恋促使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促进社区发展。

(3)政策制定中的情感考量:在城市规划政策中,应优先考虑为受影响居民提供心理和情感支撑。尽管政策制定者意识到地方依恋的重要性,但在利用依恋推动改造项目时,这种“利用”往往是表面的。政府叙事与居民实际感受存在差异,政策制定者需深入理解居民需求,并在改造过程中保护和培养居民的依恋感。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7/S0305741024000924
期刊简介

《The China Quarterly》是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际学术期刊,自1960年创刊以来,以其权威性和高质量的学术研究而闻名,在学术界被认为是中国研究领域的顶级刊物之一,其影响因子为2.5,JCR分区等级为Q1。该期刊涵盖了人类学/社会学、文学与艺术、商业/经济、地理、历史、国际事务、法律和政治等多个学科领域。除研究文章和较短的研究报告外,每期还包含一个综合书评栏目,旨在提供一个促进对中国理解和研究的高质量的学术论坛。

编辑:吴启月(南京大学)



  关注博翼平台即可接收课程动态  
也可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
加入博翼公众社群
接收所有课程动态交流、推动行业良性发展
 

博翼社群助手

长按二维码添加微信入群

博翼
致力于搭建文博青年交流分享的平台。 做具象的个体,做真实的自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