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进行了周密部署,提出要“完善管理监督体制机制,加强各有关管理部门战略协同,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厘清和剖析当前国资国企改革取得的重大成就与面临的阻滞困境,探寻破解路径和方法,有助于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原文:《国资国企改革再提速》
作者 | 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夏明月/教授 陈冬阳/助理研究员
图片 | 网络
从固态电池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到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我国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突破的背后,是国资国企持续向创新要动力、向改革要活力的发展历程与生动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国资系统监管企业资产规模实力和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令人振奋的成绩背后,离不开持续的改革攻坚。无论是2020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还是2023年开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再到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进一步作出重大部署,一轮接一轮的国资国企改革,正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破浪前行。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三重阻滞
在充分肯定国资国企改革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阻滞和困境。
科技创新与产业引领体制机制不完善。一方面,与国际先进企业和部分创新型民营企业相比,国资国企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资金投入比例偏低,限制了技术研发的进程,难以在前沿领域占据优势地位。另一方面,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短板。吸引和留住高端科技人才的力度不够。同时,企业内部的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此外,科技创新的协同机制尚未有效建立。国资国企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导致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下。科技创新管理体制也较为僵化,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
产业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在传统产业领域,国资国企往往受限于庞大的资产规模和旧有运营模式,转型步伐缓慢。在新兴产业方面,部分国资国企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敏感度不足,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开拓上力度不够,使得其在引领产业创新发展方面难以发挥主导作用。在产业链协同方面,产业链整合能力较弱,难以形成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这不仅影响了自身的发展,而且制约了整个产业的升级和竞争力提升。此外,在国际产业竞争中,国资国企缺乏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和品牌,难以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主导地位。
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不显著。一是区域资源配置不均衡。不同地区的国资国企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导致资源难以在区域间有效流动和合理配置。二是跨区域合作机制不完善。地方保护主义、利益分配难题等因素阻碍了国资国企的跨区域合作,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和合作平台,使得企业在跨区域项目中难以形成合力。三是产业协同难度大。各地区国资国企产业布局分散,难以实现产业链的有效衔接和协同发展。不同地区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无法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制约了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多措并举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国资国企改革向纵深推进,继续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需要坚定围绕国之所需,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发挥好产业引领作用、切实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从而与新发展格局相适配。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一是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和研发平台建设。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提升科技创新效能。二是要加大多元化研发投入。建立健全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提高金融服务科技创新质效。推动国资国企彰显责任和担当,当好服务国家战略、保障改善民生、发展实体经济的“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三是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通过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完善内部激励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拓展市场渠道等途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四是要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积极参与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释放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发挥产业引领作用。一是要强化创新驱动核心。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通过加大研发投入、优化创新生态,推动自身成为原创技术策源地,引领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强大技术支撑。二是要布局新兴产业集群。加强与民营企业等多元主体的合作,共同布局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领域。通过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抢占科技和产业竞争的制高点,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强劲动力。三是要发挥链长引领作用。切实提升自身在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引领作用,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提升自主可控能力,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推进区域协同发展。一是要明确定位,优化布局。深入剖析自身功能定位,紧密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科学规划区域布局。在充分了解自身核心业务、技术实力和市场地位的基础上,明确在国家区域发展大局中的角色,并据此优化在不同区域的业务布局,确保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覆盖,实现企业发展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有机统一。二是要强化协同,促进联动。积极推动跨区域合作,通过产业链协同、技术创新合作等方式,加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互动。三是要差异发展,精准助力。深入研究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等特征,发挥国企资金、技术等优势,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实现优势互补、精准助力。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924期第2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王立尧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