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分发的热点脉冲,给A股冲了个踉跄
财富
财经
2024-10-13 23:11
上海
周末财政部发布会的诸多段子中,最令我啼笑皆非的,是一张00后炒股群的截图,有人问:这个讲话的蓝部长,就是你们说的大蓝么?大蓝是一个抖音网红,账号粉丝超过一千万。在国庆假期内,大蓝连发多条股市相关内容,公开预测股市国庆后会暴涨,煽动粉丝炒股,甚至在评论区推荐具体个股。节日后,A股宽幅震荡,大蓝的言论争议巨大,其相关言论也触犯了法律,账号很快就被封了。在往日的镜头里,大蓝梳了个发哥似的大背头,坐在星空顶的劳斯莱斯车里,对各种社会热点娓娓道来,从情感话题到商业热点,没有什么是他不敢发表见解的。无论是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还是风起云涌的国际形势,大蓝总能发表一些引发情绪共鸣的高论。大蓝总是穿着剪裁合体的高级西装,显得格外讲究。加上他那魁梧的身材,肩宽背厚,每当他靠在座椅上侃侃而谈时,气场十足。这种外在形象无形中给了他做了背书,让观众不由自主地觉着,这个成功人士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值得品味。我是真刷到过这哥们,对他一贯的内容调性有所了解,概括一下就是网络热点+偏馊味的老旧成功学。当然能做到千万网红,大蓝也深谙今天互联网传播的流量密码,在他的一些爆款内容标题上《让我们一起为国产点赞》,我们或许能窥见些许端倪。其实大蓝一直游走在尺度的边缘,只不过这次玩过火了,其他领域没有那么严格,金融却绝对是合规先行的领域,缺少敬畏,就自然要付出代价。作为一个长期奋战在社媒平台上的内容创作者,笔者对大蓝这样的账号相当熟悉,他们了解人设的底层逻辑,紧跟时事热点,有着出色的执行力,善于洞察传播趋势,如何让自己的内容在流量的洪流中脱颖而出。社媒平台本就是情绪的放大器,短视频和算法分发则将其效率大幅提高,资本市场同样是情绪和预期的放大器,而当两者共振,潘多拉魔盒就被打开了。
“算法分发和短视频时代”的热点脉冲
涉及到三个概念,算法分发是内容分配机制,短视频是内容形式,热点脉冲是如今的内容趋势。我们逐一展开。笔者第一份财经内容相关的工作,是在某互联网投资社区做内容运营,我的核心工作内容之一,就是寻找有价值的帖子,置顶到网站首页,方便用户能够看到这些帖子。此外,我们还需要自己做内容来进行分发。我的带教前辈,反复跟我们灌输价值观:挑选内容,首先要判断内容是否有价值,是否能够为投资者的认知提升带来帮助。回头看,那是古典互联网内容社区的余晖,内容分发的关键权力掌握在编辑手中。编辑拥有相较于社区平均水平更高的认知能力,这使得编辑们能够在海量信息中,找到能够引发深度思考、帮助用户的内容。在内容筛选过程中,编辑不仅仅扮演‘流量门卫’的角色,更重要的是肩负了对内容导向的价值观判断。这种价值判断与用户形成了一种互动和反馈机制,编辑选择和分发的内容,潜移默化地传递着他们所认可的价值观。这些内容吸引相同价值观的用户,进而形成一种社区氛围。编辑权威和社区氛围成就了很多上一代经典的上一代互联网产品,但也有几大核心局限:
1、内容分发被编辑审美和主观性约束;2、信息分发不及时;3、编辑对内容的覆盖面有限;4、社区氛围某种意义也是对新用户的劝退。效率更高的算法分发应运而生,算法分发本质上是平台基于用户的历史行为、兴趣偏好、互动数据等数据,来进行内容的筛选和精准匹配。算法并不以内容的质量或价值为导向,而是更关注能否最大化用户留存时间和互动。由于算法的核心指标是互动率,它倾向于优先推送能够引发情绪共鸣或冲突的内容。无论是引发愤怒、恐惧还是兴奋,情绪强烈的内容往往更具传播潜力。因此,那些具有明显预测性和情绪化的内容,更容易被推至大众视野。这种分发机制不仅大幅提升了内容的曝光速度,也改变了内容创作者的行为模式。在算法分发的时代,内容创作者们被反馈机制牵引,更倾向于围绕热点迅速制作出能够引发最大情绪共鸣的内容,因为这类内容的互动数据更好,得到的流量更大。创作者为了获得更多流量和曝光,自然会围绕这些热点不断调整自己的内容方向,力求抓住每一个能够带来流量的风口。算法分发的高效性,虽然提升了内容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但也带来了内容的‘快餐化’趋势。创作者们往往更倾向于迎合热点,而忽视了内容的长期价值和专业性。虽然信息的获取变得更加快速便捷,但内容的质量和深度往往不如编辑时代那般稳定,用户获得的信息也更具情绪化、碎片化的特征。在算法分发兴起的同时,短视频这种内容形式强势崛起。抖音最早是音乐快剪工具,快手最早是GIF工具,短视频从诞生之初,就强调用激烈的视觉效果和听觉体验,来冲击和获取用户的注意力。当短视频逐渐成为一种内容载体后,其缺点逐渐明晰起来。由于时长限制,短视频无法为观众提供完整的背景知识或深入的分析,碎片化的信息天然容易导致误解或偏见。特别是在涉及复杂的问题上,短视频更容易传播偏颇的观点。而短视频这种内容形式,碰上了算法分发,那么内容创作者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天然就倾向于情绪化、娱乐性强的表达,进而忽视了内容的理性与客观性。用狼狈为奸来形容算法分发和短视频的结合可能有点过分,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结合,让热点脉冲这一信息传播趋势,愈演愈烈。在算法的推动下,短视频作者们会对潜在的流量方向高度敏感,一旦某个话题成为热点,创作者们便蜂拥而至,围绕这个热点制作大量同质化内容,以期获得更多的流量与曝光。这种内容的高度同质化,使得原本就具有爆发性的热点,在被进一步放大,形成了信息传播中的“脉冲效应”。每个热点在短时间内迅速被充斥各种相似的视频、评论和观点,导致用户的注意力集中在极少数话题上,整个传播环境变得更加情绪化和片面,形成了一个“流量收割”的循环。创作者为了迎合算法和用户的即时兴趣,不断简化、夸大甚至扭曲热点内容,而观众也被推向了更多情绪化的内容消费,难以获得更为理性、全面的视角。都说算法造就了观众的信息茧房,实际是对于创作者而言,如果陷入到创作茧房中去,追逐热点和流量的正反馈机制,最后的结局一定是什么热点都要蹭,语不惊人死不休。大蓝其实就是在这种走火入魔中,触碰了不该触碰的领域,资本市场。
不会是最后一次,但股市走势取决于第一性原理
大家应该都有感受,A股这一次侵略如火的上涨,很大一个不同就是全民热度很高,走在哪儿都能听到有人在讨论:是不是牛市来了?其实A股的反弹也不过一周而已,这让很多老司机感到错愕,此前牛市往往要从无人问津处爬起来一段时间后,才能扩散到全体居民层面。这一次上周还是冬天,下周就进入了烈夏。一方面,经过2020年这波全民买基金的热潮,社会对股市的关注度天然要更高;然后这一次全社会对于经济政策转向的期待也集聚了很多情绪。但可能最重要的,还是热点脉冲的影响。当股市一下子成为了财经内容领域的绝对热点时,热点脉冲的反馈机制也随之加速运转。创作者们纷纷涌向股市相关内容,为了在短时间内抢占流量,他们不断简化复杂的市场信息,甚至故意夸大或扭曲某些趋势和市场表现,以制造更具冲击力的标题和内容。这种极具情绪化的内容迅速通过算法推送到观众面前,进一步的将热度烘托,形成了共振效应。节前市场的大涨,让股市的热度更加发酵,整个假期成为了情绪的蓄水池,投资者的预期与焦虑随着这些内容发酵到了一个新的高点。这种反馈机制造就了10月8日的极端成交量,然而股市并没有在预期中一飞冲天,宽幅的震荡让新涌入市场的投资群体感到恐慌。从这样的视角,我们审视9月24日以来,A股的A字走势,可以清晰的感受到,这里面不仅有股市原本运行力量的作用,某种程度上,也是算法分发和短视频时代的“信息脉冲”的一次k线展示。可以想见的是,如果平台不去掐断这样的反馈机制,这样的脉冲绝不会是最后一次。前两年美股市场上发生的yolo冲击,未来一定会以某种形式在A股市场上演,而且一定更加疯狂。所以这一次的样本值得反复研究和复盘:市场情绪的演化路径、热点脉冲的节奏与信息传播的关系、市场反馈与社媒观点变化的关系……相信再下一次热点脉冲和股市行情的共振中,这些关键方面,能够给市场的走势,一些重要的指引。热点脉冲的特征是来去匆匆,永远有新的热点在发酵。伴随着股市走势的缓和,相信这一波围绕股市的内容创作也会进入平淡期。未来,股市的走势仍然取决于其内在的运行逻辑。某种意义上,热点脉冲的影响退却后,我们可以把这次A字型的走势,理解成拉长到两到三周的一次缓涨,不必赋予什么特别的含义。当下,投资者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不管货币还是财政都已经从紧缩转向了扩张,这可能才是影响未来六到十二个月市场走势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