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之间,2024年已走过近四分之三,今年的A股可谓起伏伏伏伏伏……
从1月经历小盘股的流动性压力到2月初的绝地反击,5月17日以来,沪指就进入了震荡调整阶段。投资者们都想法子盼着行情来,《金刚经》怎么念来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伴随着A股的估值水平来到历史极值水平,我观察到越来越多资金持续在左侧上仓位。
刚刚披露的二季报显示,中央汇金在大手笔地配置宽基ETF,合计增持超过300亿,“买不停、不停买”的气势还是给了市场一点小小的慰藉。
我关注的基金博主张翼轸在9月9号的推文里表示,wind全A的股价已经距离五年之锚(1250 日均线)的偏离度来到了20%,已经到了他的心理预期位置,因此决定打出最后一波加仓弹药。
机构资金和理性的个人投资者,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抄底A股。底部还有多远谁也不知道,但毋庸置疑的是,越是下跌,风险释放越加充分,当下我们应该做的或许不是悲观,而是更冷静地看待A股市场的长期价值。
黄燕铭老师曾总结过策略研究的三大任务:大势研判、行业配置、主题投资。而自2021年初成长风格泡沫化以来,市场已经完成了向价值风格的切换。在经历了三年估值消化之后,成长股估值已接近历史低位。当下,风格切换的讨论也多了起来。
在等待风格切换的当下,9月18日,美联储大幅降息50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至4.75%-5%,这是2020年3月来的首次降息。经常经历A股牛熊周期的朋友都知道,每一轮市场的主线都不同,把握主线风格,才是穿越牛熊的关键。
降息周期中,A股的风格切换会如何演绎呢?
美债利率被称为全球无风险利率的基准,直接影响到全球资金的成本和流动性。当美联储调整利率时,其他国家的金融市场往往会跟随调整,以保持资本流动的稳定性和经济竞争力,这使得全球资产价格跟随美债利率波动。
过去三年,美债利率陡峭上升,这意味着投资者可以在美国获得更高的无风险收益率,进而使得投资者倾向于将资金从风险较高的新兴市场撤出,转向更安全的美债等美元资产。A股作为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股市,明显承压。
2021年初,成长风格经历了30个月的牛市后,估值进入历史较高分位,只缘身在牛市中的投资者浑然不觉。沪深300成长和沪深300价值指数的估值比(市盈率中位数),达到了4倍以上。而在2005年到2019年的十几年间,长期在2倍以下。
与此同时,宏观环境也在发生变化,美元利率的持续上行,导致核心资产的高估值受到冲击。这些资产的估值依赖于永续现金流模型,利率的波动对估值产生了较大影响。微观交易结构的恶化以及增长的不确定性,最终导致核心资产的抱团瓦解,市场风格开始转向价值。
进入到2023年下半年,险资成为市场重要的增量资金之一。由于风险偏好以及会计准则改变的原因,险资更愿意参与配置那些低估值高现金流高分红的公司,这也导致了A股结构分化加剧,以金融、能源股为代表的红利股迭创新高,但全市场震荡回调。
估值比较、增长的不确定性和美联储加息构成了2021年至今的A股风格切换。“世上唯一不变,是人都善变”,成长风格估值经过三年消化,已经来到历史估值较低水平。当美联储的降息如约而至,事情正在起变化。
美国近期的经济数据,包括就业和通胀指标,都显示出疲软迹象,类似“萨姆规则”的悲观预期频现,全球资产价格的激烈波动中,屡屡出现对衰退的定价,这显然是美联储不希望看到的。鲍威尔的表态越来越鸽派,中秋假期,海外市场的波动也开始向软着陆靠拢,美股创出新高,原油开始企稳。
美联储最终决定降息50个bp,这意味着这一轮降息周期的预期已经轰轰烈烈的在展开。
根据招商证券张夏团队对 2006年与2019年两次降息周期的复盘,降息周期中,A股市场的成长风格更加占优。再进一步将美联储降息周期分为“确认停止加息到首次降息”与“首次降息到降息结束”两个阶段,可以发现当降息趋势确定,而降息日期悬而未决时,以沪深 300 为代表的大市值风格有更高的相对收益;当降息正式开始后,以中证 1000 为代表的小盘风格则有更好的表现。
根据张夏提供的数据,当前显然处于首次降息的关键节点上,未来成长风格的回归值得期待。
进入九月以来,创业板其实走势已经强于沪指,资金也已经加仓创业板相关ETF超过10亿份(截至9.15)。尽管还需要进一步观察走势,但不少分析师都已经在期待风格切换后的成长反攻。
历史上,A 股的风格切换,一般也是以三年为周期。这背后也有扎实的基本面支撑,我国行业的基本面变化快,一个产业从需求爆发到产能过剩,可能往往只需要三五年,股票市场再打个提前预期,三年正好走完一轮牛熊。
国内的风格周期与美联储降息交易的预期正在形成共振,都指向成长风格值得关注,我梳理了其中三个确定性较高的方向:
1、利率敏感型资产:港股的保险、互联网与创新药
在降息周期中,利率敏感型资产往往最先受益,尤其港股因对外部流动性敏感,联系汇率下跟随降息,其弹性较A股更大。在这其中,港股主要关注两条线,一是景气度持续向上、偏防守类的高股息类资产,如保险业;二是处于高成长阶段的进攻类资产,如科技股和创新药领域企业,这类企业依赖长期的未来现金流来支撑估值,或将更直接受益于美联储降息释放流动性,带来的估值提振。
在加息周期中,因现金流远期化和资本需求大,互联网的估值受到高利率压制。而当降息来临,市场对这些公司的未来增长预期重新被提振,投资者愿意为它们支付更高的溢价。特别是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领域,随着利率下降,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上升,科技股极可能率先反弹。
而创新药领域的研发周期长,研发投入高,未来的潜在收益高度依赖于折现率。降息不仅意味着融资成本的降低,也使得这些公司的未来盈利预期得到改善。叠加老龄化社会加剧导致的健康需求增长,创新药板块作为过去几年市场跌幅较大的板块,估值修复空间还是有的。
相关标的:
港股非银ETF(513750):指数涵盖了较多在港上市的险企以及国内稀缺非银标的,如港交所、友邦、ESR等,该ETF是全市场保险行业占比最高的 ETF,占比高达 57%,高股息特征明显。 恒生科技ETF龙头(513380):涵盖了港股市场上最具创新力的30家科技企业,成长风格回归时,有望率先受益于利率下降。 中概互联ETF(159605):代表了在海外上市的中国互联网领域的30家龙头企业,降息背景下具备显著估值修复潜力,且该产品整体费率较低。 港股创新药ETF(513120):创新药行业的核心资产,在政策支持和估值低位的双重利好下,具备反攻潜力,该ETF也是全市场规模最大、交投最活跃的创新药主题ETF。
2、需求景气型资产:汽车与医药
降息周期通常伴随着经济复苏预期的加强,消费和投资的需求将迎来回升,尤其是那些需求景气度高、业绩持续兑现的行业。汽车和医药板块在当前的宏观环境下具有较好的基本面支持。
尽管全球经济复苏节奏不一,出口导向型的中国汽车产业在近年来的全球市场上表现亮眼。降息有望进一步提升全球消费信心和购买力,刺激汽车出口需求。中国整车企业的竞争力也得到了全球的认可。
医疗需求是刚性需求,从供需两侧看,和全市场横向比较起来,优势仍然突出,在老龄化的背景下,医疗和医疗器械行业有更刚性的需求,更好的商业模式,同时估值也很低。在经济复苏和降息周期下表现同样值得期待。
相关标的:
创业板ETF(159952):聚焦创业板中成长性强的企业,涵盖了不少创新医药、汽车产业链的核心标的,该ETF流动性好,管理费率处于全市场最低档的0.15%。 医药卫生ETF(159938):涵盖A股医药板块的优质公司,受益于内需复苏与健康需求的长期增长。 医疗ETF龙头(560260):覆盖了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医疗信息化领域的优质公司,受益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医疗器械的长期需求扩张。 汽车ETF(159512):是全市场唯一一只跟踪中证全指汽车指数的ETF,反映中国汽车产业的整体表现,比较适合捕捉新能源汽车和出口产业链的成长机遇。
3、政策支持型资产:科技创新与自主可控
在当前的全球宏观环境下,政策对科技创新和自主可控领域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尤其是在中美科技竞争的背景下,国家对半导体、人工智能、工业软件等关键产业的扶持已经提升到战略层面。这类资产不仅在政策上具备确定性,更重要的是它们的产业地位和增长空间将随着全球技术格局的变化而持续提升。
相关标的:
科创50 ETF龙头(588060):聚焦A股中最具创新力的科技公司,受益于政策支持和自主创新的长期趋势。 芯片ETF龙头(159801):涵盖了中国半导体产业链的核心企业,是自主可控战略的核心受益者。 信创50 ETF(159539):信创领域作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方向,受政策驱动明显。
2024年还剩下最后一个季度,这无疑是爬山过坎的一年,也许要过很久很久,我们回望此刻,才能感慨轻舟已过万重山,必须要保持理性与耐心才能等到这一天的到来。
无限线性外推当下的困难,和牛市中的无限乐观并无区别。中国仍然是一个名义GDP增速在5%左右的发展中国家,大量的隐形冠军和独角兽企业还在成长中。
过去几年,成长风格不受待见,主要还是因为三座大山压在头上:美元潮汐带来的流动性压力;利率上行带来的分母端压力;分子端盈利下行的压力。
如今美联储降息周期开启,三座压制成长股的大山或将去其二。与此同时,我国刺激政策也在陆续落地,均衡配置成长,可能才是拥抱反弹的较好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