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布:独头蒜、多瓣蒜、瓣蒜松散与瓣蒜散架丨创伤下分离障碍的表现与治疗

情感   2024-09-22 21:31   江苏  

不能言说的心痛会变成四处求医的身疼。

01
何为人格的分离状态?

为了形象地理解解离状态,我们用“蒜”来比喻个体的人格状态

独头蒜:陕西人常用“独头蒜”形容个体的内在自我功能和整合能力非常强,里面不分瓣儿,非常有主见、有力量,非常稳定和独到,自我独立性、能力、情感高度整合。

多瓣蒜:其实我们大多数人属于“多瓣蒜”,由蒜衣包裹,显得健康完整,有滋有味,日子能过得差不多,事情也能做得比较优秀,这就已经很好了

瓣蒜松散:而有些人把日子过得“稀里哗啦”的,好像也没过“砸”,只是不精彩,就像蒜瓣还是完好的,没有散落,但已经露出来了,整合能力有点差。

这样的孩子原本就已经很脆弱了,但部分父母养育时,还会使很大的劲,希望孩子发展成“独头蒜”,不断给孩子加压

瓣蒜散架:孩子的心理功能难以承受这样的压力,就发展成“蒜瓣散架”了。

父母认为孩子是“多瓣蒜”,加把劲能让他变成“独头蒜”,实际上弄错了、父母需要考量孩子是不是这块料。如果不是,可以和老师沟通悠着点使劲,凑凑活活就行,不用出人头地,对孩子而言可能还更安全一点

有些人把日子过得“东倒西歪的”,那就相当于“蒜瓣散架”了,七零八落。自我功能七零八落的人,做事肯定也不靠谱。

咨询或日常生活中遇到这种人,对其就不要有太高的期待,能让他们把自己管住、不惹事就已经足够了,不要指望其成龙成凤。

我们常说的水平分裂,是正常情况下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隔绝,在它们中间有一道墙——压抑的功能,潜意识内容是曾经有过的经验内容,而不是无中生有的,这不属于解离。垂直分裂就像蒜瓣一样,是纵向、垂直面的分割、破裂,这属于解离,解离的部分包含了意识和潜意识的成分

我用这个比喻是想让大家理解,创伤最后形成的解离症状是千奇百怪、有轻有重的


02
分离障碍的表现

情感隔离:情感与理智的分离,个体要么任性妄为,要么无动于衷,说话特别头头是道、句句在理、抬死杠、较死劲

这会让别人很无奈,虽然说得都对,但是总让人觉得别扭、不舒服。这是因为此类个体不通情感的“气”也是一种解离。

分离性漫游:意志与行为之间的分离、言行不一致,梦游也是分离性漫游的一种。

个体的行为好像不受自己支配,没有主见,实际上是心猿意马,意志力不起作用,任由自己在行为上漫无目的地晃荡。

做事漫无边际、散漫无章,给人恍恍惚惚的感觉。

转换障碍:转换障碍或躯体化障碍指身体与感受、情绪、思维之间的解离,严格而言,是身体与心理之间的解离。

我们也把躯体疼痛障碍归到躯体化障碍里。很多时候,来访者老是说这儿疼、那儿疼,这个时候的疼意味着什么?到底是哪儿疼?什么在疼?

来访者是说不清楚的。如果仔细去区分,会发现它不是一种身体的疼痛,而是一种心理的痛苦。来访者不能体验、不能表达心里的痛苦、酸楚和委屈,就把它表达在身体的疼痛上,所以发生了偏差。

心痛的感觉也会产生躯体反应,心里酸痛、悲伤,有时说不出口,就会积累、转换成身体的疼痛,这是很常见的。

疼痛科的主任和我关系比较好,他常常跟我说:“我们科的病人有70%-80%都是你们心理科的病人。”患者疼得没有办法,不知道看哪个科,于是挂了疼痛科。通过询问,他们好像是身体疼痛,但躯体检查是没有问题的,实际上是心痛出现的解离。

如果身体与情感表达之间的链接是通畅的,自然就不会把这些内容停留在身体表达层面,而是在交流中表达。


现实解体:指自体与环境之间的分离,典型特点是有不真实感,觉得恍若隔世。

来访者对此感到非常恐惧和难受,尤其是第一次出现时,这也是部分个体惊恐发作的原因。

周围的人看着都认识,但感觉很陌生,像是假的。感觉自己与环境之间隔着一层玻璃,和世界之间的联系中断了,能看见,但摸不着,不真切。

人格解体:指自体内部的人格成分之间的分离。

没那么严重时,即表现为分离性身份障碍,未达到解体后互相不认识的程度,但身份不稳定。较为严重的是解体后不同的人格状态之间相互不认识,即我们常说的“多重人格”。

举例而言,从一棵树上分了不同的树枝,属于“分离性身份障碍”;而从同一个根上长出很多树干,它们彼此之间没有关联,就属于“多重人格”,好像已经不是同一个人了。

临床上,分离性身份障碍的个体内心对自己的状态较为清楚。例如,觉得自己今天变了个人,变得不管不顾,好像成了自己不认识的样子,做事特别荒唐;或感到有点悲伤、有点顾虑。

有时他们会描述说“这是我的A,这是我的B,这是我的C”,ABC相互之间是认识的。

我们常说的人格解体,大部分都是分离性身份障碍,内部是互相认识的,而多重人格的ABC之间相互不认识。


儿童状态与成人状态间的解体:一个正常的成人也会和朋友们开玩笑、耍怪,像小朋友一样。如果遇到了其他情况,例如领导来了,他也能很快地切换,这是一种整合的状态。

但如果一个成年人持续处在小孩子的状态,不能根据场合和情境进行调整,看起来呆萌、傻乎乎的,这就是处于退行状态回不来了。

分裂样幻想:现实和幻想之间失去联系,天马行空,个体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

非病理性的分离状态:除了以上表现,还有一种不在创伤情境下发生的特殊分离状态,比如,一个优秀的演员能够做到演谁像谁:演戏时失去了原本的人格,进入到角色的人格中,并且十分贴切、到位。

这种状态,貌似解离,实际上是在人格状态间收放自如地切换,属于高功能,这种分离状态不属于病态。


03
解离状态完全是病态吗?

随着社会发展、文明进步,我们已经进入了互联网与信息文明时代。在常态的生活状态下,我们的人格已经发生了很多解离。


例如,网络与现实生活中的你常常不是完全一致:现实中看上去一本正经的人,可能在网上肆意骂人;现实中很搞笑的人,在网上可能变得义正词严。


这一点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是否能把所谓的精神心理现象与障碍当作一种病态,这需要将时间、历史阶段、文化背景等作为考虑因素。


有些症状在某个时代是病,但在另一个时代就不能称之为病了。例如,我们谈到的解离,随着元宇宙时代的到来,大多数人可能都会有好几个身份。


人类在虚拟的世界里,有更多的自我存在状态,我们可以在现实世界中体验衣食住行,在网上任意逍遥。


以现在的策略而言,创伤解离后我们需要对个体进行整合,使其恢复正常。而未来心理卫生的重要任务很可能不是将人整合,因为解离的状态是一种基本的存在形式,是难以整合的。


未来我们要做的,可能是帮助个体学会在不同的身份之间切换,从而维持心理健康状态。


我们需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目光来看待不同的社会文明发展阶段——不同的文明阶段会存在一个总体的、背景性的心理主题或心理困惑现象。


转载自张天布心理空间(ztbxinli),作者张天布。


------------kaisenxinli------------




【公开课文字稿】庄晓丹:复杂性创伤的疗愈实践地图


专门针对国内创伤来访设计的创伤实战课,高清视频×永久回放×限时特价699元,欢迎戳“阅读原文”报名。


知乎大V清流(庄晓丹)基于国际前沿且循证有效的创伤干预方法,教你系统掌握复杂性创伤治疗的三阶段,从身体、意象、认知、依恋和灵性五个维度剖析和转化创伤,全面厘清与创伤来访工作的思路、节奏和方法,带你学会识别、诊断、评估和干预创伤来访,解决复杂性创伤治疗常见难题。

清流老师有大量与创伤来访者工作的经验,她还拥有跨文化工作背景,可以更好地从东西方两个维度理解创伤,讲透复杂性创伤治疗。她以神经科学和完形疗法为基础,整合目前最新、最实用的流派与技术,大大提升了复杂性创伤的临床治疗效率和效力。

好书推荐:《与悲伤共舞:穿越模糊悲伤之旅的实用指南》,悲伤研究专家斯蒂芬妮·萨拉辛的开创性著作,荣获美国鹦鹉螺图书奖金奖。

一本书让你掌握模糊悲伤过程模型,借助21个实用练习和15种自我调整工具,识别、理解和疗愈自己的模糊悲伤,重获生活平衡。

开森心理更多正版好书请戳:【超级福利】41元买李孟潮×张沛超推荐好书《女人如何活出自我》,送199-799元心理好课


开森心理
世上最美好的事,就是活出你自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