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力、快感、自由与无意义丨存在主义哲学家加缪与精神分析家拉康的双重视角

情感   2024-09-29 21:31   江苏  


西西弗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因为其触犯了众神,于是诸神为了惩罚他,要求他将一块巨石推到山顶。到达山顶后,巨石由于太过沉重又滚下山去,于是西西弗斯便只能再次重新推石上山,不断重复、永无止境。


在存在主义作家加缪的《西西弗神话》中,加缪通过对西西弗神话的重构,揭示出了生活的荒诞与人生的无意义。加缪描绘了一幅“机械生活”的画面:“起床,乘电车,在办公室或工厂干四小时,吃饭,乘电车,再干四小时,吃饭,睡觉,而且星期一到星期六全是相同的节奏。”


加缪继续写道:“通常这条路径走得相对顺利,可是突然有一天,你问到:‘这究竟有什么意义?’”加缪描绘的机械生活可能与我们的日常细节有些出入,但这种相对的重复、这一形式与生活的常态是极其相似的。


加缪认为,当我们惯性的生活中突然出现了这一问题,此时所体验到的就是“荒诞”。这也是存在主义的一个基本核心命题。



早在“emo鼻祖”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那里,就提出了“人生无意义”这一根本命题。在加缪等存在主义观点看来,“无意义”是客观现实,但人需要意义,而意义只能通过人的主观意识、主观能动性去创造。


正如加缪所说的“深度自由”:人没有了希望但却增加了不受约束性,人再也无所顾忌,周身都焕发出超常的活力。就像尼采所说的:“没有希望,没有永恒,没有意义,但重要的不是永恒的生命,而是永恒的活力。”


西西弗之所以被加缪称为“荒诞的胜利者”,就在于:首先,即便西西弗始终否定与抵抗诸神,但他仍接受这一惩罚,这是一种升华的忠诚;其次,西西弗推着巨石上山,他承认这是他自己的命运,他清楚他的命运只由他自己做主,加缪说“他已与巨石融为一体”,“这是西西弗的幸福”。


在齐泽克的精神分析理论视域下,西西弗的这一行为是“驱力”概念的最佳诠释。拉康认为,驱力的真实意图并不在于目的(完全的满足),而是在于它的目标,驱力的最终目标是不断复制自己,是回到自己的循环之途,是不断地重复其循环之途,是远离自己的目的。并且,真正的快感就来自这种不断重复的循环运动。


驱力是欲望的部分满足,比如主体的“性驱力”,在性爱这一机械性重复的过程中所引发的快感,是机体部分性敏感区得到的满足,并且主体只能从这一形式本身获得快感,而这并非欲望的满足。驱力与欲望的关系将在四阶欲望图中得到体现。


而关于“意义”,在精神分析中可以算是老生常谈,意义的根本性建构在于其回溯性或“事后性”。在这个问题上,精神分析似乎与存在主义的主张相同。但不同之处在于,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主体是分裂、异化的主体,是无意识的主体。其活力与主观能动性的根本来源是对于欲望的客体的追逐,而欲望的再生产也始终表示着:“欲望是一个欲望指向另一个欲望。”


但主体为什么会像上面加缪所提到的那样提出对意义的追问?也就是说,主体为什么会突然陷入荒诞感中?一个始终处于匮乏状态的无意识主体,理应拥有活力,但现实中的人却总是感到无意义。事实上,无意义毫无疑问的确是客观现实,这在精神分析中与大他者的匮乏和不一致性有关。


但是,在正常人(神经症主体)的结构中,这一部分通常被幻想这一面纱所遮蔽,以支撑着主体的欲望的再生产。然而,恰恰是驱力的出现,导致了欲望的“解构”,驱力的目标、享乐的对象被主体误认为是欲望的对象,况且主体对此一无所知,从而陷入了西西弗斯式的单一的、部分的驱力循环中。


事实上,无意义就产生于这一“固步自封”的封闭状态。在拉康看来,意义或真理只能通过不断地言说来实现,而在言说中发现的意义也只是部分的,因此,真理只能半说。而只有不断地言说,主体才会在其中发现自己的欲望和大他者的不一致性。


换句话说,主体只有时刻保持着一种匮乏的开放性,才能避免被用幸福、完满等面具遮掩的享乐律令所侵蚀。只有如此,无意识主体才可以时刻保持欲望的再生产,而非陷入对意义的不停追问这一空洞的述行状态。


转载自公众号符號的命名術(ydmms1),作者符号的命名术。

------------kaisenxinli------------




李仑:存在主义心理学的前世今生(文字稿×音频)

浓缩李仑20多年存在团体和个人探索经验,通过鲜活有张力的案例,讲透20个最常见最有价值的存在主题,帮你深入理解存在心理治疗本质和精髓,熟练地用存在心理视角与个案工作。

欢迎跟随心理大咖李仑学习存在主义心理学,成为一个为自己的命运负责的人、对自己的感受忠诚的人、饱含深情的人、有弹性边界的人、敢于向一切不确定敞开的人。


无论你是心理咨询师、助人工作的专业人士,或者是热爱生活有探索精神的爱好者,聆听本课程,都必定是有趣、挑战、深思且伴着收获的旅程。它将通向个人视野的立体化拓展、情感的饱满、思维的延伸、行动的坚定,通向一种更有生命力的体验。
特惠399元×永久复听,欢迎戳“阅读原文”报名。

好书推荐:创造力和神经症是密切相关的还是相互排斥的?天才所以成为天才,真的是因为患有精神疾病吗?还是因为具有躁狂-抑郁气质、分裂型或强迫型人格?只有远离尘嚣、耐受孤独才能写出有价值的作品吗?精神分析到底会阻碍艺术家,还是能为他们提供帮助?

创作是为了获得权力、财富、名声或者性征服吗?创造性活动是为了防御焦虑、抑郁或者分裂,还是为了满足全能幻想、表达攻击性或升华童年冲突?抑或是为了弥补缺憾、进行内在整合或抵抗无意义?

英国精神病学家、牛津大学研究员安东尼·斯托尔的开创性著作《创造的动力》将告诉你答案。本书从精分视角探究卡夫卡、梵高、莫扎特、罗素、爱因斯坦等天才的心灵结构、性格特点与精神疾病的内在联系,揭开创造力的真正起源和机制。

【超级福利】41元买李孟潮×张沛超推荐好书《女人如何活出自我》,送199-799元心理好课

开森心理
世上最美好的事,就是活出你自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