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坦然面对因焦虑、抑郁而荒废的生命?

情感   2024-09-20 21:31   江苏  


在心理咨询中,很多多年深受焦虑、抑郁、强迫困扰的来访者总会问我:


我该如何坦然面对自己因为神经症而耽误、荒废的这些岁月呢?如果可以重新成长一次,以截然不同的心态规避那些导致自己焦虑、抑郁的遭遇,也就不至于这么多年一直停滞不前、一蹶不振,当下的人生也许是焕然一新的状态。


姑且不讨论该如何坦然面对,我们可以先反问自己两个问题:


第一,人生的时光,真的不能用来浪费吗?第二,如果没有那些所谓的“耽误”与“荒废”,会有今天的幡然醒悟吗?

01

生命本身就是可以浪费的


许多焦虑、抑郁的朋友总是生活在“怕自己浪费了生命”的恐惧之中,一直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评判、审视,与他人的境况进行比较,生怕自己不够奋进,被别人甩在身后。

正是这种过分强烈的生之欲求,带来了一次次对自我的压迫、攻击,最终不堪重负,陷入长期低落烦闷的心境之中,丧失了所有的行动力,连正常的生活也无法自理。


理想中的完美自我越是高大,现实中的真实自我在其面前就越是相形失色,而在这样的巨大落差感和精神重负之下,一个人的行动力、心理能量只会进一步被挫伤。


此时,越是对自己进行攻击和压迫,强制自己去做“不得不”的努力,就越是会掀起一场内在的战争,就像同时踩着刹车和油门去驾驶一辆车,最终只能在错乱和冲突中抛锚。其实,绝大多数人都和我们一样,并不是最卓越的那一小簇,而是虽然经历着人生的种种不完美和瑕疵,但最终却选择拥抱不确定和缺憾,由此收获了心灵的宁静。


想走出这个困境,关键就在于意识到:我们完全有资格虚度光阴,荒废时光。


正如“存在先于本质”一样,活着无需理由。生命无需追逐任何所谓的“意义”和“价值”,因为它本身即圆满自足。

我们完全可以心安理得地当一个平庸的人,做芸芸众生中最普通的那一个。毕竟,人生从来不是一场你死我活的竞赛。


哲学家罗素说,如果你可以在浪费人生中收获乐趣,那就不是浪费生命。这句看似不那么严肃的打趣,事实上蕴含着深刻的哲思。


人类的任何思考和行动,无论是漫不经心的还是深思熟虑的,无论是肤浅的吃喝玩乐还是高深的逻辑思辨,无论是自私的利己还是无私奉献的利他,本质上都是在趋利避害——为了追求快乐,排斥痛苦。


换言之,无论我们在理性思维层面赋予自己的行为何种动机和理由,本质上依然遵循着低端感性逻辑的“趋乐避苦”原则。换句话说,天人合一的法喜,与刷抖音看到搞笑视频时的欢笑,在体验上并无二致。


所以,如果你在浪费生命的过程中获得了欢愉,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说你就实现了人生的终极目的。而如果你认为自己荒废了时间,闲散的同时给自己制造了压力和痛苦,那才是对生命的真正浪费。


而当我们愿意接受“浪费生命”时,内在的心理结构反而会从相互冲撞的对立状态,转变为和谐顺畅且充满力量的状态。


就像我们经常听到的“接纳了自己的拖延,反而就不拖延了”一样,当我们不再一味苛责自己,不再设定不切实际的目标,不再对自己怀着过高的预期时,一切心理重负便会被卸下,我们反而会轻装上阵。


从神经科学、脑科学的角度来说,负责管理自控力和行动力的前额叶皮质,与负责管理强烈情绪冲动的边缘系统是相互拮抗的关系,人在高压、过分懊悔自责、强烈恐惧烦躁的状态下,反而更倾向于沉迷享乐,放纵懒散。

此时,唯有先适当舒缓一下已经热得发烫的情绪回路——减轻一些压力,降低一部分要求,不要太过注重结果,设定一个循序渐进的合理目标,允许自己暂时不够好等,才能重新激活意志中心,重拾前进的动力。



02

没有荒废,就没有醒悟和改变


如果没有昔日在焦虑症、抑郁症和强迫症中荒废时光的经历,就不会体验到痛彻心扉的痛苦,而如果没有这种体验,那也就没有今日的涅槃和重生,也就不可能痊愈。

因为人类具有“自我意识”,能够感受到“我”作为主体的存在,所以往往会误认为自己有自由意志,即可以凭借自己的意愿做出决策,改变行为。

简单来说,我们会觉得人生的改变是自己“主动”做出的,是由于自己下定了决心痛改前非。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忘记了“决心”并不是凭空出现的——主观精神世界的任何现象,其实都是由客观的生命物质和外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所以,人类一切行为的改变都是“被迫”的,都是动力超越阻力后必然出现的,就像一个口口声声说自己想戒烟却始终无法成功的人,一旦收到自己肺部疾病的诊断报告时,很快就可以戒掉了。因为之前并不是戒不了,而是“对于吸烟危害的惧怕情绪”没有超越“烟瘾本身带来的渴望”。

所以,任何在我们看起来“自主”的决定、“主动”的改变,其实都是“必然”的、“被迫”的。



佛法认为,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因缘聚合”的结果,所谓“因缘”,即“条件”。

一棵树苗不可能毫无理由地生长在这片土地上,一定有环环相扣的缘由,而我们心理世界的任何一个起心动念、情绪反应和行为也是如此,都是客观条件具备后必然导向的结果。

所以,如果我们没有在焦虑、抑郁和强迫中荒废这么久的时间,经历撕心裂肺的苦痛,体验到足够强烈的迷茫和困惑,怎么会质疑自己一贯寻求安全感、逃避退缩的生活态度,萌生出自救的意愿和痛改前非的勇气呢?

在走出焦虑、抑郁和强迫的过程中,许多朋友声称自己学习了大量理论,懂得了足够多的道理,已经经受了多年的痛苦挣扎,却仍然难以实现自我的蜕变,这往往是因为“试错的经验”不足够多。

依据我的咨询经验,除去咨询师对心理咨询所独立施加的作用,前期饱受神经症苦痛的折磨,并且在找寻各种方法、措施,接受过各类治疗后,症状都不见好转的朋友,通过理论的学习、心理健康的教育认识到正确的路径后,改变的意愿往往是最强烈的,行动起来也是最积极的。

在焦虑、抑郁和强迫的初期,神经质的精神素质总会让我们怀着可以毫不费力治愈自己的侥幸心理,急于求成地搜寻捷径——服用药物、住院、逃避客观环境、进行一些听起来很诱人暂时可以宣泄情绪的“催眠”或者“精神分析”心理治疗……

一次次的失败经历,除了带给我们透顶的失望,也让我们坚定了信念去走那条虽然看起来更漫长、让身心暂时更痛苦,但却能够带来彻底治愈的道路。

正如森田先生所说的“大疑有大悟”那样,如果没能在经验层面痛够、绝望够,体验到痛彻心扉的迷茫、困惑,那么人往往会心存侥幸、掩耳盗铃,很难直面现实。因此,在心灵的成长和疗愈焦虑、抑郁与强迫的过程中,不要怕受苦,因为没有一点苦是白受的。

换言之,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我们无法走出焦虑、抑郁和强迫,本质原因是“自己想痊愈的动力不足够”,或者说痊愈的机缘和条件不具备。

所以,从一个足够长远的视角看,没有什么时间是被荒废的、耽误的,没有什么痛苦是白白忍耐的,没有什么境遇是不该经历的,因为,一切都为我们当下的转变、成熟铺垫好了基础。

如果我们不浪费那些时光,那么我们可能还会稀里糊涂、莫名其妙地继续痛苦下去,而我们荒废的可能就不仅仅是那几年,而是一辈子。


转载自简存心理(Neurosis0528),作者MatthewHLZ。

-----------kaisenxinli------------



基于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整合生物、精分、认知、家庭、存在-人本五大学派,系统解读从正常心理活动、心理问题到心理疾病、精神疾病连续谱中的抑郁,一门课教你学会对抑郁来访进行治疗。特惠599元×永久复听,欢迎“阅读原文”报名。


从现代医学模式的角度学习抑郁的原因、表现、评估和治疗;从五大学派的视角整体掌握抑郁的理论知识和治疗方法,从而理解自己的抑郁情绪,初步处理他人的抑郁,评估患者的抑郁状态,整合治疗患者的抑郁。


如果你是精神科医务人员,从心理角度理解抑郁患者及其背景,可以发挥医生以及药物的更大价值;如果你是心理工作者,学习生物学基础及评估、诊断标准,可以更精细地掌握对来访的治疗尺度,更加笃定地进行咨询或治疗工作。


好书推荐:《与悲伤共舞:穿越模糊悲伤之旅的实用指南》悲伤研究专家斯蒂芬妮·萨拉辛的开创性著作,荣获美国鹦鹉螺图书奖金奖。


一本书让你掌握模糊悲伤过程模型,借助21个实用练习和15种自我调整工具,识别、理解和疗愈自己的模糊悲伤,重获生活平衡。


开森心理更多正版好书请戳:【超级福利】41元买李孟潮×张沛超推荐好书《女人如何活出自我》,送199-799元心理好课

开森心理
世上最美好的事,就是活出你自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