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内心的嫉妒?

情感   2024-08-31 22:00   江苏  


在绘本《我好嫉妒》里,描绘了可爱的小熊克服嫉妒的心灵旅程:


“有时候我好嫉妒,当我觉得我的妈妈更喜欢别人的时候。”

“当别人拥有那些我想要的东西的时,我好嫉妒,我也要有!”

“嫉妒是一种刺刺的、热热的、讨厌的感觉。我不喜欢嫉妒,但……每个人都有嫉妒的时候。小孩子会嫉妒,大人也会嫉妒。”


我们讨厌嫉妒,但有时候它就像突然袭来的大雨,让人措手不及,嫉妒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01

每个人都会嫉妒


理查德·史密斯在《嫉妒及其变形》中,对于人的嫉妒心理做了直白的解释:


我们经常会遇到在某些方面比我们优越的人,这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实。当他们所拥有的事物对我们来说很重要时,我们就会感到嫉妒。


嫉妒是一种十分普遍的心理。


关于嫉妒感的普遍性问题,学者欧阳文珍做了这么一个测试,她通过“快速问答”的方式来统计调查者的嫉妒程度。结果发现嫉妒感非常普遍地存在于现代人中,甚至可以说,人人都有嫉妒之心,只是程度不同罢了——只要世间有比较,就会有嫉妒。


当看到电视里名人的“高光瞬间”,我们或许会短暂地羡慕——“我也好想像他一样啊”,但这类嫉妒往往如天边的过眼云烟,转瞬便会散去。


有学者将嫉妒分成两大类:一类为白色嫉妒,一类为黑色嫉妒。


白色嫉妒是一种竞争性嫉妒,在这种情绪状态下,人们会认为“别人有的我也想获得”。这种嫉妒心理可通过将他人当作标杆,将嫉妒物当作目标,力求通过努力和奋斗来达成,在此过程中可以推动人的能力发展。


而与之相反的黑色嫉妒则是,如果人们认为“目标”难以实现或者不公平,那么人们可能就会产生愤怒、被剥削等消极情绪。


细细观察生活,你就会发现,黑色嫉妒往往发生在具体的生活中,我们会在意身边朋友的飞黄腾达,却不会去妒忌新闻里的比尔·盖茨。


这不禁引起我的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是什么在影响着我们灵魂深处的嫉妒心?



02

嫉妒的产生


理查德的另一著作《嫉妒:理论与研究》中,对嫉妒的诞生做出了清晰的阐述:


每一个人在社会中都离不开比较,内心也在寻求比较,试图通过社会比较来确认自己的定位,而有对比就会有人的高低胜负,这便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刺激。尤其是对在“比较游戏”中失败的人来说,更是一次打击。


而对内心产生最大刺激的对象,往往是与自己相似的人。


就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嫉妒的诞生,是“陶工对陶工”的比较,陶工永远不会去嫉妒一个木工的技艺,他们只会嫉妒自己的同行。


这句充满寓言味道的话很直观地揭示了“嫉妒比较”的真相——嫉妒始于“相似性”的社会比较。


因为相似,所以人们才感受到了清晰直观的差距;因为相似,人们才体会到了巨大的落差。在此过程中,嫉妒者往往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他与我相似,他就应该与我一样”“明明我和他一样,为什么他能成功,我不可以?”这是大多数嫉妒者的心声。


这直接刺激到了他们的自尊心,所以,他们可能会选择以“敌对”“消极性行为”的方式保护自己。


说到底,妒忌的一部分是一种痛苦的、带有自卑感的渴望——渴望得到自己殷切希望但却被另外一个与自己很相似的人所享有的东西。


所以,关于“那个人”的任何风吹草动的成功,都会成为嫉妒者心中的刺,刺伤嫉妒者的自尊心和自我价值感。


这就是嫉妒产生的过程。



03

嫉妒者容易出现哪些行为?


为了摆脱这种挫败感,一种直接的选择就摆在了嫉妒者眼前——带着敌意,向被嫉妒的人发泄不满。


(1)贬低他人


带着偏见攻击“被羡慕的人”,是嫉妒者最容易出现的行为。


Salovey与Rodin的研究发现,贬损行为是嫉妒者常用的一种方式。他们在一次医科大学生职业能力测试中,将表现优异的学生与表现较差的学生进行对比,结果发现,表现较差的学生除了表示产生羡慕之情外,还出现了贬低表现优异的学生的行为。


其中一位学生在书面评价中写道:


如果他是一个优秀的医学预科生,并且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此优异,那么,我敢打赌他是一个书呆子——绝对是那种不友好并且反社会的呆子。他会每天20个小时泡在图书馆里,不与他人交流。


这段描述为我们展现了影视剧中,十分常见的画面,嫉妒者的无端贬低。


(2)否定自我价值


这让我想起一个插曲。我家男孩有一天放学回来,一脸的沮丧与不开心,从客厅跑回房间躲了起来。我很担心他是不是在学校发生了什么,让他的心灵受到了打击,所以我询问了他。


我在他支支吾吾的回答里拼凑出了答案,原本跟他一起玩得最好的小健,最近开始跟另外一个同学小峰走得更近。平时他跟小健一组进行训练,而情绪爆发的导火索,是因为那一天的体育课上,小健主动跟小峰一组,抛下了他,这种落差让他感到十分伤心。


他边哭边说道:“我不知道怎么挽回小健,因为小峰确实更优秀,他成绩又好,很多人夸他好看,他还会请小健吃东西。跟小峰比起来,我不知道要用什么挽回小健。”


这是一段可爱的插曲,但却为我们展现了嫉妒的另一种面貌——不断对比下的自我否定。


不仅仅是我家的小孩,包括我,在成长经历中也会遭遇一些来自人际关系的落差的打击。比如,我会不断地将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对比,“TA不跟我玩,是因为我太敏感了”“他们两个玩得更好,是因为性格更契合,对比起来,我好像一个多余的人”。


反刍思维会让我们陷入自我否定,过度关注别人的成功,致使我们陷入更强烈的自卑和不满,久而久之酿就自卑的性格,而越是自卑就越发敏感善妒,最终形成一个充满负能量的死循环。


(3)消极性行为


在社交媒体上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不要在职场中比较工资,最后伤害的是自己。”


这句话其实不无道理,因为工资的比较最容易破坏的就是我们工作的平衡感,尤其是平级的职位对比,薪资差距的刺激更是巨大。


“为什么同样的工作内容、差不多的工作强度,我拿到手的薪资要比他少呢?”类似这样的疑问会破坏积极的工作情绪,进而使人们做出补偿性的消极行为。


王嘉歆等做了一项职场嫉妒心理研究,通过量表分析“职场高管”与“薪资公平问题”的关系,他们发现:薪酬的不公平会让高管产生强烈的嫉妒心理,导致高管做出一系列“消极性行为”以弥补自身遭受的不公平。


他们会降低自身的工作积极性和努力程度来寻求短期心理平衡,更有甚者会出现败德行为,即不计手段来提高自身薪酬以缩小差距。



04

如何克服心中的嫉妒?


(1)承认你的嫉妒感


承认感到嫉妒是解决嫉妒的第一步。当我们注意到嫉妒的感觉开始蔓延时,不妨花几分钟时间检查一下自己,问问内心:“我现在嫉妒吗?偶尔嫉妒是完全正常的,所以不要太苛刻地评判自己。“


通过积极鼓励和暗示,可以缓解嫉妒感带来的负面冲击,进而避免自己做出冲动的伤害他人的行为。


(2)找到嫉妒的根源


我们常说任何情绪都是有价值的,嫉妒情绪也是如此。


当意识到自己处于嫉妒情绪时,可以借此机会问问自己“为什么我会嫉妒”。


或许,透过这个问题,我们能逐步找到内心的未解之结:可能是原生家庭创伤导致的自卑,也可能是慕强心理引发的冲动。但无论如何,这份了解都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



(3)用嫉妒来激励自己


人们嫉妒的事物往往是内心渴望且欠缺的需求。虽然人们认为嫉妒是一件坏事,但嫉妒实际上可以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学习机会。


陷入嫉妒,通常是因为别人拥有了我们渴望拥有的东西。因此,与其沉浸在嫉妒的感觉中,不如尝试将嫉妒转变为目标,以此激励、精进自己,从根本上解决嫉妒的根源。


(4)表达自己的嫉妒


向朋友或者家人表达自己的嫉妒之情是一种极其高效地缓解嫉妒的方式。


一昧地将挫败感或嫉妒感压在心中,反而容易引起焦虑冲动,导致消极性行为的出现。所以,感到嫉妒时,尝试花点时间与家人朋友对谈,告诉他们发生了什么、你的切实感受,会成为健康宣泄的窗口,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5)将注意力集中于美好的收获


社会比较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沮丧失落。当我们被嫉妒蒙蔽双眼时,往往会将注意力集中于“欠缺的事物”,而忽略了我们所拥有的美好。


其实我们没有必要在比较的泥沼中争出输赢,因为这个世界上其实没有赢家,因为比较永无止境。


所以,唯一能使嫉妒停下的方式,就是停止比较,将注意力转向生活的收获与美好。以“收获”的视角看待世界,我们心中的嫉妒也会随之而去,因为在这一刻,我们不再担忧缺少什么,只在意我们获得了什么。


(6)寻求专业帮助


虽然嫉妒是十分普遍的情绪,但当你意识到嫉妒情绪侵占了生活的大多数时间,并且严重地影响到生活时,请记住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有时候,嫉妒根源于童年早期的记忆,因为时间的久远难以追溯,因此寻求专业的帮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过去的回忆”如何影响现在,并围绕它制定克服这种情况的策略,进而摆脱嫉妒心理的困扰。


最后,我想将这首小诗送给大家:


每一个人都会嫉妒,就像天使也会调皮。
但没关系,因为你可以记住,
嫉妒的时候,知道自己不会总是嫉妒。
所以,不要害怕嫉妒。


转载自公众号争渡心理咨询(lzhengduxinli),作者争渡心理咨询。

------------kaisenxinli------------




人到中年诸事难缠,而对中年女性来说更是雪上加霜:随着孩子长大,作为母亲的重要性逐渐消失,空巢期的失落感突然袭来;婚姻变得寡淡无味甚至遭遇外遇;婆媳关系剪不断理还乱;闺蜜好友因忙于生活渐行渐远;再看看镜子中日渐发福乃至走下坡路的身体,中年的滋味有些孤独和惆怅,甚至越来越不知道自己是谁,以及为何而活……


对中国的中年女性来说,“我到底是谁”“我为何而活”的问题可能更为突出。“重男轻女”的文化背景,社会对中年女性的歧视和刻板印象,再加上资本对女性捧杀与厌女心态并存的社会氛围,都让中年女性的存在空间受到挤压,导致心身不堪重负,并迫使她们反思自己的人生。


有鉴于此,我们特邀国际分析心理学会认证荣格分析师黄梅芳教授,主讲“女性中年危机与转化15讲”,带大家踏上疗愈和自救的女英雄之旅。视频直播×限时特惠499元×永久回放,欢迎戳“阅读原文”报名。


课程立足中年女性心身发展特点及当下中国女性真实现状,从童话和民间故事中挖掘典型女性意象,探讨独属于中年女性的特殊心理议题,带你用发展和自性化眼光看中年危机,学会化危为机,成功开启人生下半场。


好书推荐:《女人如何活出自我:女性生命中的强大原型》。女神理论的奠基之作,完美整合女性心理学×荣格分析心理学×希腊神话×女性主义。帮你激活内心的女神原型,认识自己×疗愈创伤×整合内心冲突×实现心理进化,活出生命的创造性和神性。

知乎大V、注册心理师清流推荐说,本书基于原型理论,描绘了不同类型、处于人生不同阶段的女性发展的可能性、方向和路径,为现代女性自我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参考与蓝图,也有助于我们从更广泛、深刻的视角理解女性这一独一无二的存在。

心理学家李孟潮推荐说,荣格死后23年旧金山的精神科医生·筱田·博伦写下女神理论的奠基之作《女人如何活出自我》。在某种程度上,本书可以看作荣格的心理类型学的发展。我时不时推荐此书给个案们做自助阅读材料。

心理学家张沛超推荐说,如果你无法在家庭、职场及自我的多重角色中获得平衡,甚至不得不通过与他人的关系来定义自己的存在,书会帮你清晰地看见自己,激活女性本具的力量和智慧,踏上属于自己的英雄之旅,并最终活出你想要的样子。

心累,终于要放弃心理出版了,阿德勒、李孟潮、刘丹等国内外心理大咖好书2折清仓特卖

开森心理
世上最美好的事,就是活出你自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