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很好,为什么还会形成“缺爱”的性格?

情感   2024-09-13 21:31   江苏  


对于原生家庭这个话题,我们常常听到一种声音:“原生家庭里,父母给予孩子的爱富足与否,决定了孩子成年后是否会有缺爱感,富足的小孩,不会形成缺爱的性格。”


但是,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他们就一定不会走向缺爱的性格吗?恐怕不一定。


有一种缺爱,不是因为内心匮乏,而是因为内心太过富足,对于爱意的阈值定得太高,以至于在爱情里常常成为不断索取的一方。


我们很难接受伴侣1秒钟的缺席,仅仅是一刻的不爱,都会认为对方不爱我了,例如:


对方忙于自己的事情,没有第一时间回复自己的信息;
对方选择参加朋友聚会而没有陪伴自己;
对方答应自己的事情没有做到等……

很多时候,这些所谓“不爱我”的点,其实都不触及原则,只是因为那一刻伴侣更关注自己,不那么关注我了。


而这就是一种认知的陷阱,它的出现,往往跟我们爱的能力有关。


所以,我们成为了亲密关系里既富足又空虚的人,我们永远都在亲密关系里检验对方的忠诚度,直至爱情香消玉损......


为什么一个原生家庭很好的人,也会在爱情里患得患失?


这或许和我们如何看待爱、对爱的需要,以及爱对我们的意义有关。



01

爱的认识:一刻不爱就是从来都不爱


每一个人都需要爱,但每个人识别和判断爱的标准并不相同。


对于总感觉缺爱的人来说,判断的标准永远在当下这一刻。


或许你也有类似的感受,无论之前的伴侣对我们怎么好,只要一刻没有做出爱我的选择,那这段关系之前带给我们的所有好的感觉都会一下子消失殆尽。


昨天收的礼物、前天一起做的饭、上个月一起去的旅游,这些回忆都不再能让我们感到甜蜜和幸福。


而这意味着,“当下这一刻”不仅影响着我们内心的即时感受,还会对过往那些曾被爱的经验造成决定性的影响。


换句话说,我们会认为,现在对方“爱不爱我”,就足以决定“我在过去是否被伴侣好好地爱过”。


这种“此刻是此刻,过去是过去”的一刀切式的判断方式,显然是混沌且不合理的,可是它却实实在在地存于我们的脑海。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观念?


这是因为,曾经被爱的那些经历,其实并没有转化成内在被爱的经验。就像一个无法存档的游戏,在亲密关系中,缺爱的人并不能留住踏踏实实被爱过的好的感觉。


而无法留住爱的回忆,令我们陷入害怕失去的泥沼难以自拔。



02

爱的需要:理想化的需要让我们无法感受爱


是什么使我们产生“只有对方每时每刻都做出在乎自己、爱自己的选择才算是爱”的观念?


这是因为,在我们的观念里,对爱的需要已然变成一种过于理想化的需要。


我们想要的是一个人为我付出所有的爱,但同时,我们又认为爱自己和爱别人是冲突的。


所以,我们并不喜欢伴侣照顾他们自己的需要,这会被我们视作对自己的忽视与抛弃。就像张信哲的歌唱的那样,我们对爱的期望是:“做你的男人,24个小时不睡觉。”


我们的内心希望对方把我们放到最重要的位置——比他们自身还要重要,甚至需要他们牺牲自己来爱我们。


这便是我们对爱的理想化的需要,在这样的需要里,仿佛只有通过证明对方愿意放下自己来关照我们,我们才能感受到被重视和被爱。


这样理想化的需要,让我们失去了感受爱的能力。


我们的内心虽然需要这样的爱,认为这样的爱才叫爱;但当真的有人愿意割舍掉自己、全心全意来爱我们的时候,我们又感到怀疑。


这是因为,我们渴望得到的爱,自己却并不相信它真正存在。


所以即使被爱,也没有转化成我们自身的经验而留存;所以即使永远被爱,也永远缺爱。



03

爱的意义:通过被爱感受自己的存在


把爱理想化,是一件非常不现实的事情,但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是因为我们在借助爱来实现自己更为根本的需要——存在感。


对存在感的追寻像一种执念,时时刻刻萦绕于我们的内心。


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罗伯特·纳伯格解释道,现代人缺爱其实是存在感的缺失。


存在感并非与生俱来,它需要我们不断建构,并且只能从我们与他人的关联中产生。因此,许多人建立存在感的方式,便是借助爱——通过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我们可以将自己与伴侣连接在一起,以此来获得安全感与归属感。


缺爱的人的存在感非常匮乏。对于存在感的缺失,我们往往尝试把自己投注在一个被认为能填满所有空虚的人身上。


只有通过另外一个人对自己的持续关注,对自己进行持续的爱的投注,我们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遗憾的是,并不存在一个可以填满自己所有空虚的人。如果我们把存在感全盘地建构在与伴侣的关系上,反而会使我们感到非常不稳定。


对方爱我们,就是给予我们滋养,自己的存在就可以被证实;一旦对方不爱我们,就是将我们毁灭,我们将不复存在,我们的内在世界会经历如同被抹杀般的非常糟糕的感受。




04

直视爱的不完整,才能看到完整的爱


一段好的亲密关系确实能治愈我们内心的伤痕,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未被满足的需要,都可以在亲密关系中得到解决。


缺爱的问题,看似是伴侣没有给到足够的爱,但却是我们内在世界一直存在的复杂议题。


看见并理解自己对爱的认识、需要和它所扮演的角色,是我们可以为自己做的第一步。


就像《少有人走的路》作者斯科特·派克所说:“只有当我们学会正视爱的不完整时,爱情的体验才会变得完整,也正是因为爱情的不完整,它才能包容各种各样的情感,爱情才能直击灵魂。”


我们常常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忘记了爱情除了浮于表象上的行动,还有许多爱意潜藏于心灵底层的阴暗中。


例如,我们会认为,伴侣的陪伴缺席就是一种不爱,但爱其实也可以是放手,让我们学会一个人面对一些困难,这样我们才有机会得到出乎意料的体验。



爱其实也可以是“不顺从我们的意愿”,因为有时候思考会陷入“情绪化的极端”。这时,一个亲近的声音来提醒我们“别走错路了”对我们十分重要。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获得确认的爱呢?其实我们可以通过守护彼此来获得。一昧地只注重自己的感受,只会让我们陷入孤独煎熬中。


而守护彼此、爱护彼此,能让亲密关系的双方更加亲密。这不就是我们一直所追寻的爱意吗?爱如潮水,此消彼长。太阳有炽热灿烂的时候,也有不在的时候。我们或许十分痴迷于白天的明亮,但不要忘记,夜晚的月亮也有独特的光辉。


只有当我们正视爱的阴影时,我们一直所追求的“充盈的爱”“完整的爱“才会真正降临在我们的生活中。


而这才是完整的爱,因为,这一刻,我们真正接纳了彼此。


转载自公众号争渡心理咨询(lzhengduxinli,作者争渡心理咨询。

------------kaisenxinli------------




李仑:存在主义心理学的前世今生(文字稿×音频)

课程浓缩李仑20多年存在团体和个人探索经验,通过鲜活有张力的案例,讲透20个最常见最有价值的存在主题,帮你深入理解存在心理治疗本质和精髓,熟练地用存在心理视角与个案工作。

欢迎跟随心理大咖李仑学习存在主义心理学,成为一个为自己的命运负责的人、对自己的感受忠诚的人、饱含深情的人、有弹性边界的人、敢于向一切不确定敞开的人。

无论你是心理咨询师,还是热爱生活、有探索精神的爱好者,聆听本课程,都必定是有趣、挑战、深思且伴着收获的旅程。
它将通向个人视野的立体化拓展、情感的饱满、思维的延伸、行动的坚定,通向一种更有生命力的体验。
限时特惠399元×永久复听,欢迎戳“阅读原文”报名。

好书推荐:治愈了童年创伤,爱才能带来幸福,而不是伤害!关系心理学家解析4种成人依恋风格,带你疗愈童年创伤,认清爱成瘾、爱焦虑、爱冲突、爱绝望本质,告别焦虑型依恋。


最后68本,18元清仓特惠,卖完不再加印,全网绝版,手慢无。


开森心理更多正版好书请戳:告别心理出版,阿德勒、李孟潮、刘丹等国内外心理大咖好书清仓特卖,3折起免费包邮(偏远地区有运费)


开森心理
世上最美好的事,就是活出你自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