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过很多次日本,踏足过东京、箱根、静冈、大阪、京都、奈良,和最近的北海道。但若问只去日本一次一个地方的话,我绝对会选择日本形与神的代表--京都。
自幼生长在北海道札幌的作家渡边淳一从小向往课本里的“典型日本”--京都,成名后这位作家一直在京都旅居写作。他写过一本散文《我与京都》,比较京都与北海道,也就是传统日本与新兴日本的异同,颇有意趣。印象深刻的几个论点:一是京都崇尚“旧”,北海道喜欢“新”。京都没有高楼大厦,多是传承我国唐代风格的古建筑。二战中又是在我国建筑家梁思成的影响下,免于被毁。说起来还是我们中国人,从古到今,成就了今日的京都。
二是与北海道日本人的“自由西化”相比,京都人继承了更多的旧时日本文化:繁琐的礼节,含蓄的谈话,包括四时祭典各种条条框框的传统生活,都深深吸引了渡边淳一。他在书中调侃道:“就连账单,从北海道寄来的总是公事公办打印出来的消费列表,而京都人除了账单之外,一定会附上几句手写的问候,再夹上春天的樱花或是秋日的红叶。多了这一份雅意,账单付的都痛快些!”
京都是个千年古都,历史上公元794年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到公元1868年东京建都为止,它一直都是日本的首都。 平安京营建时,正是遣唐使活动的高潮, 所以京都的格局完全以中国都城为榜样。唐朝以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为首都。 仿此, 京都的西半部(右京) 称“ 长安" , 而东半部( 左京) 则称“ 洛阳” 。 国内的西安洛阳后来改朝换代,当年的大唐风韵多少遗失在历史长河中,反而京都的风景建筑与文化传统保留了很多唐风古韵。
来到京都,游客的第一眼印象,自然是这座城市的风景建筑,也就是外在的“形”。正值深秋,红叶狩中的京都,确实古色古香,大红的神社,黑体金边的寺庙、木屋竹窗的民居小店,银杏红枫夹道,配着满眼的汉字,真有一种扑面而来的唐都感觉!
十一月底,湾区也是红叶季节,我来之前曾有过疑虑:京都红叶名动天下,但家旁边也是红橙黄绿天天洗眼,万里迢迢来京都,会不会觉得此间红叶不过尔尔?首访金阁寺,才发现京都红叶另有风姿。首先日本红枫重于人工修剪,枝条扶疏,叶片细长,红的娴雅;湾区红叶却是土生野长,枝叶茂盛,大开大合,红的热烈。如果把湾区红叶比作热烈奔放的新大陆人民,京都红叶则是精致娴雅的旧古都仕女。
二访清水寺:清水寺神社和古寺都在一处,神社朱红耀眼、古寺黑金肃穆,配上满山从上到下的幽雅红叶,古迹风景相得益彰,确实比没文化的湾区红叶更胜一筹!若说金阁寺美如仕女明媚娇柔,清水寺就美如君子风雅大方。登高望远,极目四眺,远方民居密密麻麻,近处寺院香火钟鸣,红叶如散落在山间的片片晚霞,像我心目中唐朝鼎盛时期的高寺大庙,既广迎游客,又出世清雅。
学京都人,用寺中清水净手然后上香,摇签筒抽签求幸运,请家宅平安疾病全消平安符、写许愿牌挂于寺前,最后默祷撞钟完成仪式。这一套动作下来,也有点穿越时光的感觉。
三爬郊外岚山:京都去岚山要坐火车,大概1个小时左右。京都之所以是个好地方,我也同意渡边淳一所说,在于周围有山。细想来,中国的古都也都是这样的地形,大概一来好防守,二来都城有“靠”。岚山四百八十寺,尽在满山红叶中!访天龙寺,宝藏院,过清凉寺,二尊院,处处庭院山道红叶醉人,如满山红衣舞女起舞,单看各有风姿,齐观红云飞天,红锦流地,其色其姿目不暇接,摄人心魄。
LD问起此地的天龙寺和大理的天龙寺有没有渊源,我不知道。但日本的佛教确实来自中土大唐,东渡的鉴真和尚至今仍被日本佛教界奉作祖师之一。下山经过清凉寺的时候,倒确实看见五台山的字样,说明日本本地的清凉寺是国内五台山清凉本寺的别院,看来颇有亲切感。LD问起此地的天龙寺和大理的天龙寺有没有渊源,我不知道。但日本的佛教确实来自中土大唐,东渡的鉴真和尚至今仍被日本佛教界奉作祖师之一。下山经过清凉寺的时候,倒确实看见五台山的字样,说明日本本地的清凉寺是国内五台山清凉本寺的别院,看来颇有亲切感。
伏见稻荷神社,大概是京都最不唐风的建筑了,因为遍地开花的神庙神社,本就是日本本土民族神道教的道场。但是伏见稻荷神社供奉的狐狸大神是总管全国三万稻荷神的农业之神,不知为什么让我联想起我们国内的土地庙。日本和中国一样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也许这些掌管风调雨顺庄稼收成的神都是一家,不过是在哪个山头唱哪支山歌罢了
神山内著名的千鸟本居从山脚一直绵延到山顶,全是信徒供奉的红色牌坊状建筑,也是“艺伎回忆录”里章子怡一路跑下山的地方。拾级而上仔细看去,基本全是公司祈祷生意兴隆,也有少数是个人为全家健康祈福。鸟居有新有旧,红漆败落了又重新粉刷,大概心诚则灵吧。
神山外从山顶到山脚,是著名的二年坂三年坂老街道。一路都青石板曲曲折折向下,两边都是传统店铺,卖扇子竹筷纸笺小工艺品,上盖青瓦,下筑竹篱,不买什么,光走在其中,就觉得在看1000多年前的历史了。
一直有说法,想看唐文化就要去日本。不谈其神,只论其形。京都风貌,确有大唐遗韵,古都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