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编
杨海华
天坛医院介入神经病学博士毕业,现为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任北京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神经内科介入分会委员、中国卒中学院神经介入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慢性病防治管理委员会委员。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SCI 3篇,长期从事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工作。
作者:杨海华 袁景林 王铁军 陈娜 任伟超 姜铃先
单位: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
病例介绍
患者:青年女性,急性起病。
辅助检查-头CTA、CTP
头CTA及CTP: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远端分支减少,右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血流量及脑血容量较对侧减低,脑血容量减低区较脑血流量减低区范围小,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血流灌注平均通过时间、达峰时间较对侧延迟。
常规消毒铺巾,1%利多卡因局麻后,采用Seldinger技术行右侧股动脉穿刺成功,置入8F动脉鞘。分别沿鞘送入涂层泥鳅导丝、猪尾巴导管行主动脉弓上脑血管造影,造影显示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考虑为责任病变。将6F血管鞘(已连接Y阀、三通及肝素生理盐水装置),与涂层泥鳅导丝、多功能导管同轴。
沿颅内支持导管送入导丝与微导管组合,在导丝引导下将微导管穿过闭塞段送至大脑中动脉M2段,撤出导丝,微导管造影显示远端管腔通畅。
沿微导管送入取栓支架(4mm×30mm)至闭塞段,对位准确后释放支架,将中间导管跟至大脑中动脉闭塞段,在负压下回撤支架。
造影提示大脑中动脉仍然闭塞
第二次取栓
沿颅内支持导管送入导丝与微导管组合,在导丝引导下将微导管穿过闭塞段送至大脑中动脉M2段,撤出导丝,微导管造影显示远端管腔通畅。
沿微导管送入取栓支架(4mm×30mm)至闭塞段,对位准确后释放支架,将中间导管跟至大脑中动脉闭塞段,在负压下回撤支架,可见少量血栓,复查造影提示仍然闭塞
第三次取栓
继续上述取栓操作,支架释放在上干,与前面相同,复查造影仍然闭塞。
第四次取栓
沿颅内支持导管送入导丝与微导管组合,在导丝引导下将微导管穿过闭塞段送至大脑中动脉M2段,撤出导丝,释放支架,造影提示仍然在上干,遂收回支架。
第五次取栓
反复调控导丝,终于进入到下干,微导管冒烟,提示在真腔,与前面的血管相比不同,应该进入到了下干。
沿微导管送入取栓支架(4mm×30mm)至闭塞段,对位准确后释放支架,将中间导管跟至大脑中动脉闭塞段,在负压下回撤支架,可见少量血栓。
复查造影,提示血管再通,但M2段局部狭窄,是血管痉挛?原位狭窄?血管夹层?还是有血栓?决定予以等待,观察血管的变化。
等待5分钟后,再次复查造影,提示前向血流较前好转,继续观察。
术后造影
10分钟后,再次复查造影,提示前向血流较前好转,且狭窄的病变变短,提示血管痉挛的可能性大。
在等待的过程中,完善其他血管的造影检查,提示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显影良好,右侧大脑后动脉P1段未显影,左侧颈动脉系统显影良好,前交通动脉开放。
最后再次复查右侧颈动脉造影,提示狭窄基本解除,前向血流良好,mTICI 3级再通。
术后转归
术后24小时,患者神志清楚,肢体无力好转。
查体:神志清楚,轻度构音障碍,高级皮层功能大致正常。左侧鼻唇沟变浅,伸舌居中。左上肢肌力5-级,右侧肢体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对称存在,左侧巴氏征阳性,动脉穿刺处无渗血、血肿。
NIHSS评分:2分(面瘫1,构音1)。
术中用药:替罗非班抗栓24小时,桥接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术后4小时
右侧基底节区及侧脑室旁新发脑出血可能大,右侧额顶叶梗死灶。
术后影像24小时CT
右侧基底节区及侧脑室旁新发脑出血可能大,右侧额顶叶梗死灶。
术后影像24小时CTA
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局部管腔显示模糊,可见轻度狭窄。前交通动脉及右侧后交通动脉开放,右侧大脑后动脉由同侧后交通动脉供血。
本例为青年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病例,目前其病因尚不明确。该病变主体处于大脑中动脉 M2 段,此前进行的几次取栓操作中,取栓器械主要进入到了上干,虽取出少量血栓,但血管依旧处于闭塞状态,由此推测血栓主要集中在下干。 青年患者相较于其他年龄段人群更易出现血管痉挛的情况,在第三次取栓后便出现了颈动脉痉挛,后续血管再通后,大脑中动脉也发生了痉挛,所以如何准确判断血管痉挛情况,并据此做出正确决策显得尤为重要。
当多次取栓遭遇失败时,要依据血管具体形态,谨慎考量是否对取栓策略进行更换。另外,对于 M2 段闭塞且处于分叉处的血栓,其质地有时偏硬,致使导丝很难顺利进入闭塞的血栓内部,往往需要反复调整才有进入的可能。
扫码关注神经介入在线
神经介入在线投稿:
sjjrzx@hh-medic.com
进入“和缓学术” 全方位学习神经介入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