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顾:什么是“中特估”?
“中特估”是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简称。2022年11月,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金融街论坛年会上首次提出,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促进资本市场更好地发挥资源配置功能。其核心目标是解决A股市场长期存在的估值结构不均衡问题。当前部分行业和企业,尤其是央国企,其估值水平与基本面和社会贡献严重不匹配。市场对这些企业的价值认知存在偏差,未能充分反映其经营效率、盈利能力、成长性、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等综合价值。
“中特估”希望通过更加科学、公正的估值方法,让市场更准确地评估企业价值,从而提升国企、央企在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四大行股价创新高的背后
基本面向好,业绩稳中有增
四大行一直以稳健著称。三季度财报显示,商业银行三季度利润增速回升,资产质量稳定,反映出核心盈利能力的强劲和资产质量的稳健。
高股息率吸引资金
银行股的高股息率在全球范围内颇具吸引力。以四大行为例,股息率普遍在5%-6%之间,这对追求稳定收益的资金(如保险资金和海外长线投资者)具有巨大吸引力,尤其是在市场避险情绪升温的背景下。
政策托底预期增强
近期政策层面频频释放支持信号,包括化债、刺激内需政策等,地方债务压力得到部分缓解,银行预计将承担更大的作用。此外,国企改革的持续推进为市场注入了新的想象空间。
估值修复驱动
以市净率(PB)为核心的估值指标显示,目前多数银行股的PB仍低于1倍,尽管已有明显上涨,但仍处于历史低位区间。市场对银行股的重估,正成为推动股价上涨的重要力量。
三、“中特估”第二波的核心驱动力
如果四大行的表现预示着“中特估”行情的第二波启动,其背后可能有以下几个核心驱动力:
政策进一步深化
“中特估”并非短期炒作,而是资本市场估值逻辑的长期转变。未来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化、国资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加强,市场对国企价值的重新认识可能持续升温。
估值空间依然充足
以四大行为代表的央国企当前估值水平依然处于历史低位,市场对于这些企业长期战略价值的认知尚未完全到位。估值修复的空间,可能为“中特估”概念带来更多潜力。
长期资金持续流入
“中特估”概念受益于高分红、高稳定性特点,尤其吸引长期资金(如社保、险资和外资)。随着全球经济波动加剧,低估值高股息的国企资产将成为避险资金的重要选择。
更多领域可能加入“中特估”
除了银行股外,能源、电力、交通基建等板块同样具备政策支持和价值重估的逻辑,可能成为下一波“中特估”热点。
四、如何把握机会与风险?
机会:关注“中特估”潜力板块
银行板块:四大行创新高只是一个信号,二三线银行股可能存在补涨机会。
能源板块:政策支持和全球能源结构调整下,电力、石油天然气等央企龙头值得关注。
交通基建板块:高铁、公路、港口等领域的国企龙头,具备稳定现金流和分红能力,估值重估空间大。
风险:理性看待估值提升节奏
短期估值过热风险:部分“中特估”概念股近期涨幅较大,需警惕获利回吐压力。
市场情绪波动:当前A股市场情绪依然脆弱,单一主题行情的持续性可能受到挑战。
政策落地节奏:政策支持是“中特估”的关键,但政策推进速度和市场预期可能存在差异。
五、总结:中特估是长期逻辑,不是短期炒作
四大行股价创新高为“中特估”行情注入了新的动力,但这更像是国企价值重估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成果,而非终点。对于投资者而言,理性看待“中特估”这一长期逻辑,把握政策趋势、精选优质标的、控制投资风险,才能在这一轮行情中稳中求胜。
——
投资顾问:程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