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基因编辑的镰状细胞患者的临床数据公布,一名受试者死亡

文摘   2024-11-06 18:41   江苏  

11月5日,Beam Therapeutics(Beam)在第66界美国血液学会 (ASH)年会上公布基因编辑治疗镰状细胞病的首批临床数据,并透露其中一名患者因呼吸衰竭死亡。

Beam公司采用碱基编辑技术,通过对基因进行精准修改,激活胎儿血红蛋白(HbF)来治疗镰状细胞病。该疗法涉及提取患者的血液干细胞,对其进行编辑后再输回体内,患者需要接受强烈的化疗预处理,以清除骨髓中的空间,为新细胞的生长腾出位置。

截至7月2日,六名重度镰状细胞病患者接受了BEAM-101治疗。在这些患者中,有四名在至少一个月的随访期内显示出良好的治疗反应:胎儿血红蛋白水平提高超过60%,而镰状细胞血红蛋白减少了36%或更少。此外,所有患者的溶血标志物(血细胞破裂的指标)都改善或恢复正常。

然而,治疗中也出现了不幸事件。参与者中的一名患者在接受治疗四个月后因呼吸衰竭死亡Beam公司表示,死亡可能与化疗预处理过程中使用的布苏法因(busulfan)药物有关,而该药物是为了帮助治疗准备而使用的。Beam公司CEO约翰·埃文斯(John Evans)表示,这一事件提醒大家,镰状细胞病患者的病情非常严重,因此他们愿意冒险尝试这些治愈性疗法,但也面临真实的风险。

Beam公司的治疗效果在某些方面优于其他治疗方法。与CRISPR Therapeutics和Vertex公司批准的镰状细胞疗法Casgevy相比,Beam的治疗方案使胎儿血红蛋白的水平更高,并且患者恢复的时间较短。比如,Beam治疗的粒细胞和血小板定植时间分别为17天和20天,而Casgevy的定植时间为27天和32天。这意味着Beam的治疗不仅缩短了住院时间,还减少了感染的风险。

尽管Beam的疗效数据较为积极,但市场对镰状细胞基因疗法的需求仍然存在疑问。目前,Editas Medicine等公司也在研发镰状细胞治疗,然而,该公司宣布已放弃其临床治疗,转而聚焦体内疗法。此外,Vertex和bluebird bio的两种已批准的镰状细胞基因疗法的上市进程相对缓慢。Vertex表示,其治疗已开始在40名患者中应用,而bluebird bio则宣布有41名患者开始接其三种基因疗法,但同时也在裁员和削减开支。

治疗过程较为复杂且耗时。患者在接受BEAM-101治疗前,需要进行强烈的化疗预处理,这样的治疗方案存在高风险,尤其是对患者未来生育能力的影响。此外,尽管Beam的疗法在早期表现出积极的治疗效果,但由于治疗数据仍处于初期阶段,未来是否能带来与目前市场上治疗方法相比的明显优势,仍需进一步验证。

Beam公司计划在今年12月的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上公布更多的数据,包括7名患者的长时间随访数据,并展示来自两只猴子的额外临床前数据,这些数据展示了Beam正在开发的新的疗法,该疗法旨在减少强烈化疗的预处理。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图片、视频、字体、音乐等素材取自各大公司官网/网络,版权归拥有者,药视点尽力注明来源。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版权说明: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请在「药视点」微信公众号回复“转载”,获取转载须知。

作为专注于生物医药行业的媒体社区,药视点致力于洞察前沿技术进展,分享最有价值的行业资讯。为了加强行业内的沟通与交流,药视点已经建立专业读者交流群。您可以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加入我们。

药视点
洞察生物医药领域前沿研究进展,关注前沿技术,分享最有价值的行业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