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你为什么这么快乐!

文化   2024-08-12 09:02   浙江  
《老子》中云,“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何谓超然,是不囿于境况的达观。
在六阶《见道明心的笔墨》课堂上,林曦老师读到此句时,提到了一个人:苏辙。苏轼的《超然台记》,超然之亭台名,便是出自苏辙。

苏辙中进士二十余载,依旧壮志未酬,随之而来的朋党之争,让他困于颠沛流离的生活。入世时学而优则仕,晚年却闭门耕读,淡泊得失。从年少意气到鸿鹄倦飞,他找到了自如的姿态。

今人提到快乐,总关乎得失,但辙之乐,无关于功名。得意时尽欢,失意时超然,这便是,人皆所求的平常心。

今天与你分享的苏辙,相信顺逆时读起,你都会喜欢。

明 仇英 《临溪水阁图》局部


嘉佑元年,礼部今岁开科贡举的消息传至眉山后,是日,云霞起,众鸟高飞,苏门父子三人,决定走陆路北上,赴京应考。
汴京,正如孟元老(北宋散文家)说的那般,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珍奇,汇世间美馔。一切都很耀眼,来此志存高远的少年亦是。

文人是相惜的,嘉祐二年的礼部春闱,正值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巅峰,“子由之文要言不烦”,《刑赏忠厚之至论》体恤民生,自然入得欧阳修之眼,还未入仕,声名已远扬汴京。

少年意气时,中了进士,也敢辞不赴命,参加来年的仁宗制举。挥毫之间,针砭时弊,责“官家怠于政事,陛下无事则不忧”,非但没掉脑袋,仁宗还力排众议,赋其第四等次。苏辙文风被纷纷效仿,载入宋史。

北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局部

那时的苏辙,还非我们熟知的,那个淡泊老成的他,老年苏辙在《遗老斋记》里记下的“活在当下是平生之乐”,少年的他,也深以为然。

得意时的尽欢,是备考春闱间,首次在外乡过元宵,也要自有其乐,逛勾栏瓦舍,舒服地饮酒说笑,对着婵婵明月诉安康;

是汴京的雪天,俄顷间屋顶雪白,复习也有闲情,观雪作七绝;

是为母丁忧三年结束,举家迁至汴京候命,一路吟诗唱和,瞻仰白居易、杜甫、屈原等前贤遗迹,体民间疾苦,见锦簇繁华。

南宋 陈清波 《湖山春晓图》局部

古往今来,山水都可纳万物,给人以归宿感,苏辙未到失意,便和哥哥相约“功成身退,夜雨对床”,可见闻疾苦,更不能忘父亲“学而优则仕”的教诲。

眉山的老家,终是回不去了。细数苏辙的快意,他深知生命的不确定性,宦海水深险恶,故能行乐时,必然攥紧不放。

多年后,盼来暂时天明的苏辙,走到了户部侍郎之位,贬谪后再为重用,心中却喜忧参半。驸马都尉王诜组局的西园雅集,汇集了大半个宋代文坛,觥筹交错间,黄庭坚、苏轼、苏辙,互诉珍重的好友,“乌台诗案”后得以一起作诗,已是难得的快乐。

明 仇英《西园雅集图》局部


“乌台诗案”后,苏辙被贬往筠州山城,做不起眼的盐酒税官,已有四年。
浮沉中,他来到了不惑之年。忆年少,向往归园田居,而今草庵逼仄,只能效仿“居陋室不改其乐”的颜回,安贫乐道。他为官居廊榭取名为“东轩”,与哥哥的“东坡”呼应,聊以慰藉。
明 文徵明 《山水诗画册》局部

凄凛的境遇,并未磨掉他的心气,只是喟叹,昔日未出仕便写下《春秋论》等著作,一腔抱负却总遇落寞:

得仁宗制举第四,去商州赴任却遇阻;身患肺病,在筠州终日守酒缸,被调为考官又遭人告发。

当下的他没想到,命运仍未放过他。元祐七年,他为治河、边议诸事竭力,展经国之才短短数年,刚官至副宰相,却逢哲宗亲政,他锢于新旧党之争,更遭迁谪南荒,到六十五岁,都无法身退。

好在,苏辙能用出世之道解忧。

尚在汴京没官做的三年,曾作《孟德传》,孟德在山中两年,仍有面对猛虎的定性,心外无物,区区困难何足道哉?这是苏辙的内心写照。
清 余省 《种秋花图》局部

元丰元年,苏轼在徐州御洪有功,建一黄楼。未至黄楼,未见泥水,苏辙却作出闻名古今的《黄楼赋》,告诉世人,知安乐,“知变化之无所不在”。

变化,还有一个说法,叫无常。跟随无常的节奏流动时,就顺应了自然之道。这,正是苏辙的道。

苏辙之名“辙”,由父亲所取,仿佛早有意指,车轮轧过的痕迹,便是车的功绩没它的份,车毁也伤不及它,一切终能安稳。

若干年后,因《元祐党籍碑》之事,耳顺之年的苏辙,怕累及子孙,正独居于汝南。他念起父亲在世时最后的除夕,老神在在地由着孩子们嬉闹,活到这个岁数,能有什么重于家人。

他脱下官袍,回到颍川,做一名普通老翁去了。

他写诗文,建园林,种百花,就是不再提政事。

他为什么这么快乐,因为他不较劲。他知北宋的命运非一二人能挽回,顺逆苦乐皆为体验,遂宠辱俱忘,内心,也把握住了自由。
清 石涛 《陶渊明诗意册》局部


苏门两兄弟,于朝堂和闾巷间,皆抱瑜握瑾,便不难猜得,苏门家养甚优。

“克勤克俭,唯读唯耕”,是苏门祖训,由苏家人牵引,也贯穿他们一生。
明 仇英 《赤壁图》局部

二伯父苏涣与父亲,教与他们对待读书,当终日乾乾。在苏辙儿时,苏涣就以每天读四时辰书,抄书三千字的习惯,牵引着侄子们。

苏洵二十多岁再读书,考功名未果,仍继续闭门耕读,写出了《权书》与《衡论》,又于多年后,在汴京拜谒欧阳修时,通过这些文章,一朝被举荐为官。他对于读书,孜孜以求至生命最后。他临终时惦记着的,是仍未完成的《易传》。

而苏轼的名句“应似飞鸿踏雪泥”,正是初步仕途,与子由离别时所作。泥中指爪鸿飞无碍过程的好坏,都不需太较真。就如他因党祸尝尽人生况味,却能和王安石一笑泯恩仇。
南宋 佚名 《秋塘双雁图》局部 

苏家人君子见君子,自然也教与仁义。古人远游,多为增长见闻,苏洵那时便和儿子同题作诗,教他们关注现实,心怀悲悯。

苏辙也做到了。

他对与民争利的变法颇有微词,因此被贬至蛮荒,在雷州拖着病体,但仍会因一方水土而忧农,不会磋磨抱负。

刚贬至汝州时,因断错盗窃案,他被罚俸禄后还要自罚,效法“李离伏剑”,砍伤右手。如今三苏祠内雕像的残缺,便来自他的愧疚。

不被失意困住的苏辙,支撑着他的,是独善其身的空间。“不能立功时就立言”,父亲是这样做的,也是他对仕途不顺的侄子苏安节所言。

有君子追求的人,不断地在追求智慧,他们有高远的理想和人格,便能忽略当下的不如意。正如苏辙身处低谷,却迎来创作巅峰,跻身唐宋八大家。
明 文徵明 《真赏斋图卷》局部

而今总听人说,世界是自己的游乐场,可论快乐,却无几人发自真心。如果事与愿违,不若弯下腰来当一个农夫,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心是道士,身是农夫”,这是苏辙在《写真自赞》中的自我书写。
苏辙的闻道者形象,并非只追崇出世,而是出世与入世的杂糅。他在社会和官场的樊篱中,自我和外界产生冲突时,会融合吸纳的智慧,产生新的平衡。

少时多病,在青城山与道结缘,便深谙修身养性之道。同时他也家传儒志,写《孟子解》,认为君子当养浩然之气。当时,儒道于他尚未矛盾。
明 文徵明 《山庄客至图》局部

入世精神在他得志时,甚为凸显,然而直谏的下场,让他对儒志和仕途持疑。但,苏辙矛盾后又自洽,仕途让他受尽奔波,他便选择用出世的心肠来做入世的事业。

能够抽身而出,把人生当游戏,但明知道这是游戏,也要认真去玩。

苏辙爱老庄之言,苏轼之妻王弗过世,他用庄子鼓盆而歌的典故宽慰哥哥,后来他也借庄子“齐生死”的大义,消弭眼前的痛苦。

明 孙克弘《销闲清课图卷》局部

他在故去时,留下四个字,“忠国爱民”。分明已远离朝堂多年,但高寿的他,很难不去回忆。他在颍川创作了三百多首诗篇,《八玺》、《秋稼》等诗作,依然书写着对民生的关注,但没有了愤懑。

探究苏辙过往的自称,会发觉他心境的转变。曾自称“逐客”,壮年自谑为“衰翁”,后来又称“老丑”,但在《渔家傲·和门人祝寿》中云,“七十余年真一梦,忧患已空无复痛”,他已自适于衰老中。

苏辙的转变,除去他以往的思想根源,原因还有二:北宋开始服膺“退居士大夫”观念;他晚年用佛家经义渡己。“尔时先合了知内身,后观外物”的观点,让他能在忧患中不改其乐,正如他在诗中云:“平生事瞿昙,心外知皆假。”

若心是投影仪,景便会随心而变。晚年的苏辙,过上了“燕坐终日”的生活,多年前作下的“超然”二字,和眼下的他遥遥对望。
飞鸿倦旅,但飞鸿之心

仍可自如地来去

愿你也是✨

- THE END -

林曦的小世界
手艺人林曦的美育\x26amp;生活平台,由小世界工作室出品,关于爱与美的生活,当下里可爱的传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