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文学博士直谏陕西作家》一文在陕西文学界引起的强烈反响令人始料未及,敏感的文学批评界人士正在欣喜地看到,一种开明、民主、真诚的批评之风正在关于这篇文章的争鸣之中初现端倪。
记者昨日拨通了李建军的电话,他刚刚从南京开完会返回北京。就稿件刊发后的反响,记者与这位年轻的文学博士进行了又一次对话。
Q
李博士,您好!您的谈话文章在我们报纸刊发后,引发了陕西文学界的热烈争鸣,各种意见都有,请问您对此怎么看?
李建军:当时跟您交完差也就完了,没怎么想能否发表,以及别人怎么评价这类问题。
我倒有些怕人误解,说这小子刚离开陕西,就这么损陕西作家,而且损的是陕西人引以为骄傲的大作家、大作品,怕是有些动机不纯吧。但真有人这样想,也不要紧。怎么想,怎么说,是别人的权利。只要不是恶意中伤、人身攻击,我都是乐意听人家说的。“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你不能指望每个人都做你的知己。事实上,任何一种观点,只要是发乎本心的,都有值得倾听的价值。
中国人习惯说假话、套话、客气话的时间太长了。从报纸上、电视里,听到的常常都是一种空洞而虚假的声音。中国人几乎丧失了说真话的能力。也难得见到一个真的人。连小学生的作文里,都充满了成人世界的空话和假话。生活在这种虚假的氛围里,真是令人气恼。我常常因为忍受不了虚假而说出许多得罪于人的话。其实,我也并不要求自己说的每一句话都对,也不在乎所说的话是否让每一个人都满意,只想说出我想说我愿意说的话,当然要避免恶语伤人,更不要影响我与评论对象之间的其淡如菊的友谊。
Q
您所理解的真正的文学批评是什么样?对于陕西的文学批评,您作何评价?
李建军:同其他艺术样式一样,文学是一个纯洁、美好的意义世界。即使我们身处其中的这个世界存在腥秽与腐败,但只要有好的艺术,有好的文学,那么,生活还是可以忍受的,值得留恋的。至少,对我来讲,是这样。总之,在我的理解中,文学是一种让人类意识到爱、高尚、尊严这类东西的圣洁之物。正因为这样,作为文学守护神的文学批评,就应该以纯粹的姿态面对文学。具体地说,就是要站在人道的立场,说真话。文学批评家要跟自己习惯于说奉承话的坏毛病作斗争,要少一些看情面、讲关系的庸人习气。这不仅是对读者负责,也是对作家负责。
其实,提出问题是批评的出发点,解决问题是批评的根本目标。批评家的任务首先在于发现问题,指出问题。据从国外回来的朋友讲,沙龙里的外国作家和评论家,都乐于从否定性的批评中享受乐趣,更习惯于在争辩的气氛中探讨问题,而不是期待着人们廉价的赞美和随喜的掌声。这样真好,这是对待批评的正确态度,是我们应该学习的。说实在的,在我们的评论家中,那种唯唯诺诺的好好先生和巧滑之人,太多,太多;而敢于放胆直言的“傻瓜”,又太少,太少,这很不好。
陕西的文学批评是有成绩的,但缺乏活力和锐气,让人觉得沉闷、单调。他们中间许多人的学养和艺术鉴赏力,都是极好的,但大家彼此之间太客气了。这既无助于形成真正的友谊,也不利于文学的健康发展。
(采访者为《三秦都市报》记者杜晓英,转载自《突发的思想交锋——博士直谏陕西文坛及其他》太白文艺出版社2000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