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来我很少光顾由江湖游医插科打诨的各类媒体版面和画面,对一些文学活动也持疏懒姿态,比如前不久奉命接待一个南斯拉夫作家代表团我就不敢出席,当时患有感冒,担心同志加兄弟的远方朋友把喷嚏带回巴尔干半岛,惹出不必要的麻烦。读到李建军博士的“直谏”(民间流传文本而不是见诸报端的删节版本)和“再谏”(见《三秦都市报》10月19日),居然产生了一股破门而出的冲动,已经无法顾及一些同志加兄弟们了。
李博士的“直谏”和“再谏”从感情上说是一缕乡情,一股情绪,两种情状都弥足珍贵,如同一个京城来的堂·吉诃德突然闯进西北的一个大堡子,用长矛开始捅戳那架在静谧中转动了多年的伟大风车。这个村落里栖居着陕西的作家和评论家。关起家门时他们会讲一些真心话、不违心的话,一旦出现在村道上,他们脸上永远挂着一副淳厚的乡间微笑而互致敬意。“集体无意识”的虚伪性永远是这座村落的最高立宪原则。
比如对于人与自然(包括狼)的关系,他们会用“这娃像个洋娃娃”的后现代问候语向前现代式的娃娃致意。这个村落里居然出现了“环保文学”的旗帜。这个村落里特设有一个小说裁判所(当然也兼裁判别样,诸如戏剧电影电视还有什么花园别墅),裁判所的裁判师们的肉体经常出现在各类村民会议上,即便一个可怜的村民自费打造了一件犁具(指买书号出书),他们也围扑过去说一些吉利话,为的是从那位乡民衣兜里掏走最后几枚硬币。一切关于文学的讨论都变成了裁判师们的菜篮子工程。
(转载自《突发的思想交锋——博士直谏陕西文坛及其他》太白文艺出版社2000年,仅作学习交流之用。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
王晓新(1947——2014),陕西省三原县人。曾就读于陕西高陵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陕西周至县教书,后调入周至县文化馆从事专业创作。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调入陕西省作家协会,先后担任《延河》编辑部小说组长、《西部文学报》主编等职。1993年3月王晓新调入省作协创作组,为驻会专业作家。国家一级作家职称,先后几届当选为省作协常务理事。代表作品小说《地火》《领夯的人》《诗圣阎大头》。
推荐阅读
传承批评的勇气与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