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阴霾暗影将四周笼罩,①
“理性”②悄然隐翳了光芒,
“希望”闪烁着垂危德火苗,③
我在孤独中迷失了方向;
当内心展开惨烈的搏斗,
当灵魂面临阴森的午夜,
恐怖的凌虐被称为宽厚,
软弱者绝望,冷漠者告别;
当厄运临头,爱情远飏,
憎恨的利箭万弩齐发:
你是我独一无二的星光,
高悬在夜空,永不坠下。
幸有你长明不晦的光焰,
象天使明眸,将我守护,
峙立在我和暗夜的中间,
天涯咫尺,清辉永驻。
当滚滚鸟云奔临头顶,
极力掩却你煜煜的明辉,
你远布的光华却愈加纯净,
把周遭的暗影尽行逐退。④
愿你心俯临我心,来教导:
何事要勇猛,何事要宽容;
你一句温柔的低语便抵消
全世界对我的可卑的指控。
你象棵绿树,枝叶婆娑,
屹立不屈,却微微低俯,
忠贞地,慈爱地,摇曳着枝柯,
萌覆你深情眷念的故物。
任狂飙暴雨横扫大地,
你还是那样热烈温存,
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把你
洒泪的绿叶⑤撒布我周身。
让任何恶运降临我头上,
决不能让你遇到灾厄,
阳光朗照的天廷要报偿
仁慈的圣者——你是第一个!
溃退的爱情,任凭它崩断!
你的情谊却万世难消;
你心肠善感,却从不变换;
你灵魂柔顺,却永不动摇。⑥
一切都失去,惟有你不变,
你那忠实可靠的胸怀!
这世界原来并不是荒原——
甚至对我也未尝例外!
(杨德豫译)
注释
①阴霾暗影指米尔班克婚变事件引起的风波。
②这里的“理性”指公理、正义。
③这一句是说诗人已濒临绝望的境地。
④这里主要是指笼罩于诗人心灵上的暗影。
⑤这比喻暗示奥古丝塔曾为拜伦的不幸而深深痛苦。
⑥在拜伦出国后写给奥古丝塔的诗中曾这样描绘过她的这种完美性格:
虽然你是人,却不欺哄我;
虽然是女人,你不曾遗弃;
虽然被我爱,从不刺痛我;
虽然被毁谤,你毫不游移;
虽然被信赖,不曾回绝我;
虽然分别了,并不想摆脱;
虽然很警觉,绝不污蔑我;
为防人曲解,也不甘缄默。
至于你,我亲爱的姐姐呵,在你心上
我知道有我——如你占据我的心灵;
无论过去和现在,我们——我和你一样——
一直是两个彼此不能疏远的生命;
无论一起或者分离,都不会变心肠。
——《书寄奥古丝塔》
奥古丝塔是拜伦的同父异母姐姐,比拜伦大四岁,是拜伦所有亲属中感情最深厚的一个。在诗人最痛苦的日子里,她曾给予他亲切的同情和安慰。
这首诗写于拜伦婚变事件发生之后。
1815年1月,拜伦同两次求婚才成功的安·伊萨贝拉米尔班克小姐结婚,铸成了他海恨终生的大错。米尔班克是一个笃信宗教、见解偏狭的贵族小姐,无法理解拜伦的思想与事业,同他的叛逆性格更格格不入。婚后一年,即带着刚刚满月的女儿阿达返回母家,拒绝与拜伦同居,从而使流言四起,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英国统治者对拜伦的离经叛道早已怀恨在心,借此事件对诗人进行了疯狂的报复,报纸刊物造谣中伤,把拜伦描绘成“魔鬼”加上各种难听的罪名。诗人的财产被封,房屋被占,上流社会的名门世家对他关闭了大门,甚至还雇用暴徒威胁诗人的人身安全。在这种情况下,拜伦认为“如果这些流言、诽谤和咒骂是真实的,那就是我不配住在英国;如果是假的,那就是英国不配给我来住。”
1816年4月25日,诗人终于被迫永远离开了英国。在这场风波中,唯一坚定地同情并支持拜伦的就是奥古丝塔。这首诗是诗人离开英国前写下的最后一首,作为对奥古丝塔的报答。
中国古话说:“疾风知劲草”“患难识知已”,这首诗真实地抒发了在“阴霾笼罩”的险恶境遇下,对患难知已的感激之情。诗人先以“阴森的午夜”“恐怖的凌虐”、“滚滚的乌云”“狂飙暴雨”等一系列夸张的描写,强烈渲染了当时处境的险恶,从而反衬出奥古丝塔情谊的珍贵。诗人把它比喻为“独一无二的星光”,虽然光亮有限,但它“长明不晦”,能“把周遭的暗影尽行逐退”,使诗人在黑暗中得到勇气和希望;还把它比作一颗枝叶婆娑的绿树,她“屹立不屈”,以自己的身躯挡住了狂风暴雨的摊残,又“微微低俯”,用“洒泪的绿叶”来保护受害者。
这些都把奥古丝塔的坚贞、善良、温柔而又深情的性格表现得十分充分和贴切,唱出了一曲忠挚不渝的情谊的颂歌。此后,诗人到了国外,仍然常常怀念奥古丝塔,写过《书寄奥古丝塔》等诗,成为众所公认的抒情名篇。它们收录于拜伦的《家室篇》(1816)。
《写给奥古斯塔》作者拜伦,译者杨德豫,注解和简析为许自强,本文选自《欧洲名诗人抒情诗选析》,许自强,北京出版社,1985。
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出身于贵族世家,10岁时继承了勋爵爵位与丰厚家产,但幼年丧父,母亲暴虐,再加上先天跛足,这些境遇加上遗传因素使拜伦形成了孤傲狂暴又抑郁善感的性格,又常常反思自省。这种矛盾的性格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代表作品有《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