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吃甜食护心脏,含糖饮料却是隐形杀手:研究新发现

文摘   2024-12-13 07:00   中国台湾  

周末的下午,你是否经常和朋友在奶茶店打卡?一杯奶茶搭配一个甜点,这样的场景让人心生愉悦。但你是否想过,这样的甜蜜享受背后,可能藏着健康的隐患?

近日,瑞典隆德大学的一项研究打破了许多人的认知。这项覆盖了近7万人的研究发现:偶尔吃点甜食未必对心血管有害,但喝含糖饮料,却可能让你悄悄踏上危险的旅程。

这项研究由瑞典隆德大学营养流行病学团队主导,成果于2024年12月9日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公共健康前沿》。研究分析了6.9万名年龄介于45岁至83岁的瑞典居民的饮食习惯与心血管健康状况,并将糖摄入分为三大类:含糖配料、零食和甜饮料。

研究还聚焦于7种主要心血管疾病,包括心房颤动、腹主动脉瘤、主动脉瓣狭窄、缺血性中风、出血性中风、心肌梗死(心脏病发作)和心力衰竭。

研究团队对参与者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持续跟踪,直至他们死亡、被确诊患有上述心血管疾病之一,或随访期于2019年底结束。

最终,近2.6万名参与者被诊断出患有心血管疾病。

这项历时20多年的研究揭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真相:

甜食或有保护作用研究显示,偶尔适量摄入甜食(如蛋糕、巧克力、冰淇淋等)的人群,心血管疾病风险反而略有降低。这可能与甜食带来的愉悦感和社交互动有关。

含糖饮料增加风险一罐标准的350毫升汽水,含有约 35-50 克糖。这已经超过了美国心脏协会对大多数人的建议。

每周喝超过8次含糖饮料(如奶茶、含糖碳酸饮料),会显著增加缺血性中风(+19%风险)、心力衰竭(+18%风险)和腹主动脉瘤(+31%风险)的发病概率。

固体糖和液体糖的差异固体糖在消化过程中分解较慢,对血糖的波动影响较小。而液体糖则迅速进入血液,导致胰岛素水平飙升,进而引发代谢紊乱。

液体糖会导致胰岛素(一种帮助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激素)水平的快速激增。持续饮用高糖饮料会使你的身体失去处理大量糖分的能力。这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即身体细胞失去对这种激素的反应能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会导致葡萄糖代谢受损,从而导致脂肪储存增加、炎症和血管损伤——所有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

为什么甜点比含糖饮料“友好”?

  • 代谢机制的不同液体糖由于不需要咀嚼,直接以高浓度进入消化道,导致血糖和胰岛素迅速波动。而甜点中的糖因为伴随脂肪和蛋白质的存在,释放速度更缓慢。

  • 饱腹感与控制力吃甜点时,你需要时间品尝,很容易察觉到“吃饱”的信号;而喝含糖饮料时,这种信号会被忽视,导致过量摄入。

  • 甜食的社交属性吃甜点往往是社交活动的一部分,人们与朋友、家人或同事一起享用咖啡和甜点。这种愉悦感可能通过心理健康间接影响心血管系统。


中国消费者的公众误区

在中国的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对甜食和含糖饮料存在一些典型的误区:

“喝果汁比吃糖健康”

很多消费者认为果汁是健康饮品,尤其是鲜榨果汁。但实际上,果汁的糖分浓度高且吸收快,其对血糖的影响甚至比吃一块蛋糕更强烈。长期饮用果汁,可能对心血管健康造成与碳酸饮料类似的风险。

“奶茶比碳酸饮料更健康”

奶茶因其“茶”元素常被误认为是健康的替代品。然而,很多奶茶含有高浓度糖浆和奶精,其糖分和脂肪含量甚至高于普通碳酸饮料。一杯珍珠奶茶的含糖量可能相当于三杯普通可乐。

“无糖饮料是万能选择”

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许多人开始选择“无糖”饮料。但这些饮料中的代糖(如阿斯巴甜、安赛蜜)虽然不含热量,却可能影响肠道菌群的平衡,长期饮用甚至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零糖才是最健康的选择”

部分消费者选择完全戒糖,认为“零糖饮食”才是健康之道。然而研究发现,完全戒糖可能导致饮食过于单一,带来其他营养不足的问题,还可能因心理压力反而诱发暴饮暴食。

这些误区提醒我们,饮食健康的关键在于科学平衡,而不是简单的“全有或全无”策略。了解食物背后的真相,才能真正为自己的健康负责。

当我们拿起一倍含糖饮料时,不妨也思考一下,这块甜蜜是否值得?控制摄入,选择健康,你的心血管会感谢你的明智。

D黄酮研究
降低普通人的文献阅读门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