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病毒在重症患者体内突变, 感染力大幅提升

文摘   2024-12-29 07:01   四川  

重症患者成为病毒‘进化’温床

你是否曾想过,禽流感病毒为何如此致命,甚至在短短时间内就能对人类健康构成巨大威胁?

最近的研究表明,这种病毒的危险性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复杂。特别是在重症患者的体内,禽流感病毒不仅能生存下来,还可能悄然发生突变,变得更具侵袭性和传染力。

病毒在“适应”人体的过程中,可能突破现有的防线,成为潜在的公共卫生大敌。

如今,科学家们正紧急追踪这些突变,试图揭示病毒变异的真正危害。而这种变异的发生,或许正是未来大规模疫情蔓延的关键所在。

“突变”这两个字,为什么会让我们如此警惕?

让我们从一个简单的比喻说起。假设病毒是一把钥匙,它本来只能打开特定的锁——即人类呼吸道细胞上的某种受体。

在正常情况下,这把钥匙对于病毒来说,并不容易找到目标“锁”。

但如果病毒在一个重症患者体内“不断试错”,它就可能找到一种新的方式来适应这个“锁”的形状。这时,病毒变得更容易“打开”人体的细胞,就像钥匙在不断尝试调整自己的形状,最终能够匹配到更多的锁。这就是突变。

突变后的病毒变得更危险了吗?

美国疾控中心12月26日报告指出,来自路易斯安那州一名重病患者的H5N1禽流感病毒基因序列显示,病毒发生了几处突变。

这些突变可能让病毒在附着人体上呼吸道细胞时更为得心应手。病毒的“钥匙”变得更加精准,进而能够轻松突破人体防线,导致感染的几率大大增加。

报告指出,所观察到的变化很可能是病毒在晚期疾病患者体内复制过程中产生的突变,而非在最初感染时传播的结果。

那么,突变会给病毒带来怎样的变化呢?

首先,突变可能让禽流感病毒能够更好地“锁定”人类上呼吸道细胞。

这种细胞受体,在正常情况下是禽流感病毒最难接近的地方。科学家认为,这正是H5N1病毒之前在人类中传播能力低、致病性强的原因之一。

然而,突变后的病毒,仿佛找到了人类呼吸道的“密码”,让病毒更容易与人体的细胞结合并进入,从而引发感染

不仅如此,这些突变可能还会提高病毒在人际之间传播的能力。此前,H5N1病毒主要通过禽类传播给人类,传播途径相对有限。

但随着病毒适应性增强,它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可能会变得更加频繁,甚至有可能演变成“人传人”的流行病,给公共卫生带来巨大威胁。

重症患者如何成为“突变温床”?

那么,为什么病毒的突变通常出现在重症患者身上呢?这背后的原因非常复杂。当人们感染严重疾病时,病毒在体内的复制速度极快,且在免疫系统受到抑制的情况下,病毒更有机会进行“试错”。

简而言之,免疫系统的反应减弱给了病毒“时间”和“空间”来进行突变。正因为如此,病毒不仅能生存下来,还能更好地适应人体,从而增加变异的可能性。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一名青少年感染H5N1病毒后,最初因结膜炎(俗称红眼病)就诊,随后病情急剧恶化,需要使用呼吸机,无法自主呼吸,在温哥华一家医院住院数周。其病毒样本中也检测到了其中一种突变。

这两种突变均被认为有助于H5N1病毒更好地适应并结合人类上呼吸道细胞的受体。

专家如何看待这些突变?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微生物学教授斯科特·亨斯利(Scott Hensley)表示,这些突变揭示了H5N1病毒在进化过程中适应人类宿主的潜力。他进一步指出,突变的发生提醒我们,病毒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给公共健康带来新的挑战

专门研究新兴传染病的病毒学家安吉拉·拉斯穆森(Angela Rasmussen)表示,如果路易斯安那州患者接触的家禽病毒中也发现了突变,情况将更加严峻。然而,她仍称当前H5N1疫情形势“非常严峻”,并强调人类感染病例的激增。

拉斯穆森表示:“我们迫切需要扭转来自人类的基因序列趋势——我们需要更少的感染者,仅此而已。”

她补充道:“我们无法预测哪些突变组合可能导致大流行性H5N1病毒的出现,只能依据现有的序列数据做出有限预测。但感染禽流感的人数越多,大流行性病毒爆发的可能性就越大。”

自3月底首次确认奶牛感染H5N1禽流感以来,美国今年已确诊至少65例人类感染病例。约60%的病例与接触受感染奶牛有关;其他大多数病例则源自与感染家禽的接触,部分患者是在受影响的商业场所宰杀家禽,而像路易斯安那州的患者一样,也有通过接触后院家禽感染的情况。

目前,仍有两例病例未找到明确的感染源。

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我们已经能够清楚地看到,禽流感病毒的突变正在逐步改变其与人类身体的“亲和力”。病毒的适应性增强意味着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必须时刻关注病毒进化的动态。

如果这些突变变得更为普遍,未来禽流感的威胁可能不仅仅局限于禽类,更可能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我们不仅要关注病毒本身的变化,更要加强防控、监测病毒突变的早期信号,以便做出及时应对。

D黄酮研究
降低普通人的文献阅读门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