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们堂的平安夜场刊封面用了一幅中国化的降生图。这一年来,我发现何琦的版画还有其他工笔画风格的题材话常被西人使用。现在平安夜一天天接近,今天想从去年看到的那幅画开始,写一篇应景的。
1925年,天主教辅仁大学正式建校,时称北京公教大学。1930年,辅仁大学创设美术系,美术系老师陈缘督(路加)结合中、西方文化传统,用中国画技法描绘天主教圣母像,开创了北京公教画派,核心人物有陈缘督及他的学生陆鸿年、王肃达、徐济华、刘彦斌等。师生们绘制的《中国公教美术》和《我主圣传图》曾大量印制,1938年至1950年先后有英文、法文、德文版发行,其影响在今天仍然延续。
在我认真观看这些作品之前,我没有预计到我心灵上会产生的震动。之前,我对国画、民乐可谓一窍不通。现在……七窍通六窍。要说有什么不同了,就是观看和聆听的态度。以前不懂的时候,感觉自己就像烦躁的猴子。大概与一个正在看擦边视频的人被突然抓过来读经的感觉差不多吧。但是到了那个瞬间,我听《清晨歌》、《仰止歌》的时候、我凝视陆鸿年的《领报》的时候,我流泪了。有什么东西不同了。
以下这些画,我没有什么可以解说的。就连题目也不用说,如果大家能猜出是什么内容(并没有奖品)这正说明符号的力量。新教的朋友不要太执着于写实或者历史性正确。让我们一起来宁静地观看吧。
陈缘督绘
陆鸿年绘
陆鸿年绘
王肃达绘
陆鸿年绘
陈缘督绘
陆鸿年绘
陆鸿年绘
陈缘督绘
陈缘督绘
陈缘督绘
陆鸿年绘
最后两幅是去埃及,大家认出来了吗?虽然地理特征完全不对,但是真的架不住美啊。
节期有关的就先看到这里。接下去是其他的典故了。
王肃达绘
陈缘督绘
陈缘督绘
王肃达绘
陈缘督绘
徐济华绘
陈煦敬绘
找图的时候看到一篇中央美院张涛的文章写陈缘督的美术实践与策略的,摘要里提到“传教士试图通过鼓励宗教图像的本土化创作来获取社会认同,进而达到传教的目的。”我对“达到传教目的”的说法其实挺烦的。不必什么都用工具性的眼光来审视吧。除了向外,我们自己也有很多表达的需要,这种需要是内向的,是默观的,是敬拜的。这是我们的本色化表达。
撰文 | 活泼的瘫子
封面 | 陆鸿年《天使报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