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07/18
活泼的瘫子
驴驹台 Radiocolt
泼给圣母的脏水
—— 圣母的污名化小考 ——
●●●
第一次发送失败,尝试分段发送。
烦“圣母婊”久矣。
不是烦被形容的人,而是烦这种说法。就算剥离掉“婊”字,“圣母”如今在简体中文网络也已经脱离了原本的词义,成为一个集各种负面含义于一体的恶劣形象,而有些负面含义之间甚至不相关。我认为“圣母”承载着网友因为对基督教的错误认识、对文化挪用的毫不自知所带来的污名。
根据2016年的统计数据,中国内地天主教徒人数只占总人口的0.46%,是新教徒人数的不到四分之一[1],在互联网大规模使用污名化圣母一词的现象面前,天主教徒就算感到冒犯,发声的力量也太小。而新教徒往往由于缺乏与玛利亚的灵性联结,也对于反对污名化漠不关心。因此,我想藉这篇文章来展示“圣母”一词在简中网络中经历了怎样的污名化过程,一方面写给新教徒,引发更多我们平时没有那么关心的基督教文化议题的思考,令一方面也向非基督徒读者剖析和澄清围绕圣母污名化的误解和曲解,从基督徒角度表达我对该词的反对。
01
简中马利亚
特有的中国互联网现象
圣母一词本来指基督宗教中的耶稣的母亲马利亚。在罗马公教(天主教)和正教(东正教)中,她是圣人之一,但在罗马公教中她的地位远超其他圣人之上,因为是与基督最亲近的人,所以承担了为众人向基督代祷的角色。作为这样一位重要的人物,围绕她有着丰富的艺术表现,全球天主教会也有不同的节日及尊荣活动,常常被误解为“崇拜”,但不管怎么样,圣母马利亚在信徒和非信徒中都是比较耳熟的。
但“耳熟”却不“能详”。新教徒对马利亚尚有不少误解,何况在非基督徒中。从2013年开始,伴随着叙利亚冲突及欧洲难民接收问题,圣母一词常常与“白左”(白人左派)联系在一起被使用和传播。由于“白左”一词从2010年左右开始兴起于简体中文网络,并且先衍生出负面含义,“圣母心”和“圣母精神”等词还只是用来补充说明“白左”的特点,还没有明显的贬义,更没有变成承载进一步负面含义的标签。
但经过十年的流传和发展,一系列负面特征得到强化,目前“圣母”已经演变成了一个独立的贬义词。而且,该词应用的语境也从国际政治扩展到娱乐、生活领域,从“圣母婊”、“圣母式”、“圣母型人格”等新的衍生表达可见,一系列刻板印象都得到了好用的标签,便利地在大众娱乐语境中快速传播。在简中网络成为一个常见标签后,该词还输出到了繁体中文网络,一些港台网站近年来也开始出现该词。
女权话语批判过与“圣母婊”类似的一些其他的“婊”和新走红的“媛”,基本是围绕在公共话语中流行的厌女文化展开的,其中蕴含着针对女性的恶意比较明显。而“圣母婊”比起“绿茶婊”、”跑步媛“等身份,在性别歧视之外,还存有一层对基督教原意的扭曲和污名化。因为圣母在基督教中的突出地位,对基督教缺乏准确、充分认识的人似乎对圣母感到熟悉,但同时,从他们对圣母的挪用来看,他们对其实际特质又非常陌生。
“圣母”一词的演变是复杂且多面的。这个标签本来来自宗教,现在却失去了其宗教原意,或者说其原意根本不被关心,而只是被人们作为符号随意使用。人们对它的误解和滥用反映了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和价值观冲突。在接下去的两节中,我们将通过两个具体例子来看圣母形象是如何被重新诠释和利用的。
02
外来者马利亚
被中文网友请来的靶子
就像中国人整体上仍然认为基督教是洋教一样,马利亚也是一个外来者,是一个在本土文化中显得陌生和突兀的人物。在中文网络里,“圣母”的出现并不是源于翻译,而是网友的主动选择。
有人说“圣母”不是简中网络独有的,英语世界也有含义类似、人物形象接近的概念,只是简中网络里包含了更多负面含义。但其实,英文世界里的类似概念与圣母没有联系。英语中,意向最接近的是Social Justice Warrior——社会正义战士,指的是那些在网上经常评论他们认为是性别歧视、种族歧视、不公平等事情的人,也是一个有侮辱性的词汇。这个词同样带有负面含义,但与“圣母”相比,里面少了性别攻击,也少了对基督教人物的借用。其他还有一些使用频率更低的近义词,像白骑士(White Knight)等,具体表现有些差异,而那些概念离圣母形象就更遥远了。所以,即便中英文中都有符合“圣母心”特点的人,但“圣母”一词的使用源于中文网友基于对圣母的想象进行的主动选取,而不是对于现成英文词的准确翻译。
根据剑桥词典的定义,该词原指“支持所有人都应享有同等权利和机会的观点,并努力使社会对受到不公平待遇的群体更加公平的人”,但现在也是“一种侮辱性的说法,指的是那些经常评论他们认为是性别歧视、种族歧视、不公平等事情的人,尤其是在互联网或媒体上。”
有文章说这个词起源于刘慈欣小说《三体III:死神永生》中的主角程心,并且作者认为刘慈欣通过“在小说开头不厚道地讲了一个妓女妄图成为圣女”的故事,强调了程心的“圣母情结”,并且因为“两个故事结合起来,圣母婊的名号就叫开了。”[2]
这个考古并不准确,但在一些社交网络上的科幻迷之间已经变成一个主流说法。实际上,刘慈欣自己既没有使用圣母一词,也没有渲染圣母特点,程心被作为“圣母”而讨厌,是读者诠释和相互影响。《死神永生》第一部确实出现了“圣女”一词,但圣女和圣母并不等同,我严重怀疑读者和网友混淆了两者。圣母和程心的绑定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应追溯到至少2014年以后,这一年《三体》被提名星云奖,2015年斩获雨果奖。从谷歌和百度的关键词出现来看,“三体”、“程心”和“圣母”的组合也是在2015年骤然增加的。这一年,知乎问题“大家来认真讨论一下,《三体》中的圣母婊程心?”和百度贴吧帖子《【三体】 详解圣母婊如何从容毁灭世界》都能反映出这种绑定如何从科幻文学圈外溢到一般日常表达中。
《三体III:死神永生》主角程心
实际上,2010年豆瓣的三体III条目就有一篇题为《铁打的丁仪,流水的圣母》的评论,把叶文洁、庄颜、程心三个女性都视为刘慈欣塑造的圣母,并且认为她们三人都“前仆后继地将人类推向毁灭”。假如这篇文章不是在后面的年份里经过编辑才使用“圣母”一词的话,它一来早过“圣母”和“白左”的关联,二来其豆瓣条目评论的形式不利于传播,因此影响力有限。2011年百度贴吧也出现过“圣母程心”的提法,但也仍然是个相对孤立的帖子。所以,简中网络上的高峰还是出现在2014年前后。
有意思的是,根据刘慈欣自己的说法,他的意图和观众后来的演绎是不一致的。在2015年广东卫视的“佳访”栏目对他的采访《总要有人预想末日》中,他说了三点:1.程心本来是男性,是因为编辑的建议而改为女性,以平衡太多男性主角的设定;2.他只塑造了程心一个“圣母”;3.圣母式人物在生活中应该是得到人们喜爱的。由此看来,不管刘慈欣在其他地方如何厌女,这里,他并非故意把圣母心作为负面属性推给女性去承担的。因此,我认为后来网络上蔓延开来的对于《三体》中的圣母的负面情绪是离开了刘慈欣自身的书写后,读者大众自己投射和发展出来的。
一开始,“白左圣母”并不专指女性,政治正确的他们带着对于弱势群体的关爱影响着欧洲的难民政策,这是在中文网络空间上隔空展开的公共政治领域,离一般人的生活有些距离。但是,刘慈欣的女人们,或者主要靠程心一人,承接了网友的大量反感,并且自此以后圣母就与女性身份产生了紧密的捆绑。虽然这还不是圣母在简中网络定型的终点,但确实是圣母本土化的重要一步。
03
扛起“可爱诅咒”的马利亚
被中文翻译偷换的概念
上文提及,“圣母”出现在中文网络中并非源于直接翻译,接下来的例子就能体现这一点。
英国心理学作家雅基·马森的书《可爱的诅咒——圣母型人格心理自助手册》在国内首次出版于2016年,这本书令“圣母型人格”被心理学自媒体纷纷引用、从而进一步进入大众视野。然而,该书本来没有这个概念。
该书原标题叫做The Curse of Lovely: How to Break Free from the Demands of Others and Learn How to Say No,直译为“可爱的诅咒:如何从他人需求中解脱并学会说不”,其主标题就是这本书的核心概念——可爱诅咒。这里的“可爱”不是萌和迷人的感觉,而是令人愉快、亲切和善的感觉。该术语本身是性别中立的,作者也专门强调了这种“可爱”不是专门描述女性的形容词,但中文译者却自行引入有性别色彩的“圣母”,制造了“圣母型人格”的概念,取代了原本没有性别色彩的“可爱诅咒”。这本书在国内首次出版于2016年,此时人们已经对“圣母”的负面特点颇为熟悉,“圣母型人格”为人所知既有现成的语言环境助力,又藉着在大众心理学领域的登场扩大了污名化的影响。
考古一下英文原版,全书仅有一处确实提及圣母(Virgin Mary)一词。作者让她的两位来访绘制一个穿长袍的人形代表自己,背后向外辐射光线,然后她让读者也来完成这个练习。在描述这个人形的时候,她说:
接下来,画几个从头部及身体辐射出来的线性图形,可以类似于圣母马利亚或圣徒的宗教形象那样。记得留够空间,以便你能在旁边写下你要写的字。如果你愿意,你还可以在线上画个箭头(箭头指向“你”的外侧),表示你对周围人及这个世界付出的精力。
这是全书唯一一次出现“圣母”原词,但作者提及是因为外形上的相似,并未在特质上做任何与“可爱诅咒”的关联。
还有一处提及相关度更高的是在前言部分。马森分享了自己如何发现自己有“可爱诅咒”的故事。她写到:
我的继女给我发了条短信:“离火刑柱远一点儿,别做圣母!”她是家里的好帮手,对于“圣母诅咒”深有体会。她的短信很搞笑,也非常有洞察力。我意识到,如果继续做一名“圣母”,并一如既往地把别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之前,接下来比胳膊受伤更惨痛数倍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在我身上。
这段文字里,第一处“圣母”原文实际为Joan of Arc,即圣女贞德。第二处“圣母诅咒”是上面提到的“可爱诅咒”。第三个“圣母”实际为martyr,即殉道者。通过圣女贞德和殉道者,我们能找到的共性是“牺牲自我”。在基督宗教中,我们会看到圣母马利亚确实有牺牲——她为了上帝牺牲了自我,奉献了自己作为一个普通女人的一生。但在这里,显然译者忽略了三者的差异而做了模糊的处理,硬把圣母拉过来躺枪。圣母和圣女的混合上文也已经提到,就是在《三体III》开场第一章讲妓女狄奥伦娜试图拯救君士坦丁堡的故事里。狄奥伦娜自己说想成为圣女,而且认为自己一旦成功,会比贞德更有价值,能够匹敌马利亚的重要性。至于”圣母”,既没有被提及,也没有被赋予任何互联网上认为的“圣母”特点。由此可见,后来的使用者在没分清楚圣母和圣女的情况下借用、嫁接、合并,或者同义替换了这两者。
马森的这本书的中文版通过九州出版社在2017年又出了一版,换了个主标题叫做《爱自己的人自带光芒》,但副标题仍然保留了“圣母型人格”。马利亚默默扛起了所有。
很多大众媒体开始阐发和延伸这个概念都可追溯至这本书,因此我将其视为一个重要节点,自此,人们在讨论具体的亲密关系问题、个人边界问题、社会正义问题等语境中不断加工、叠加和流传“圣母”。谈论在关系中有“圣母型人格”表现的人时,人们似乎在讨论同一个问题,大家脑海中似乎也浮现相似的样板人物,而且这些被人想起的样板都是生活中具体的人,但这些含义并不能构成一个边界清晰、定义一致的“圣母”形象。
未完待续
<<< END >>>
文字丨活泼的瘫子
频道丨驴驹台 Radiocolt
封面丨pexels.com by Seb
封底 | 左: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圣母
封底 | 中:杨·凡·艾克的根特祭坛画
封底 | 右:瓜达卢佩的圣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