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堡茶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特产,以“红、浓、陈、醇”四绝著称,2011年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我国著名茶叶专家庄晚芳教授根据南北朝时期的《桐君录》等史料考证,六堡茶的产制历史可追溯到一千五百多年前。
《苍梧县志》记载:“茶产多贤乡六堡,味醇隔宿而不变,茶色香味俱佳”,说的就是梧州六堡茶。而在清嘉庆年间,六堡茶更因其特殊的槟榔香而位列24大名茶。
当年“下南洋”的大批华工更是将六堡茶视为“救命茶”,而近年来,六堡茶也因其独特的品质和调理肠胃、消暑祛湿的功效受到越来越多茶友的认可。
精心制成的六堡茶条索长整紧结,汤色红浓,香气陈厚,滋味甘醇可口,泡、焖、煮皆宜,越陈越香,余味无穷。
湖南黑茶原产于湖南省的安化地区,之后在桃江、沅江、汉寿、宁乡、益阳和临湘等地也有出产,其中以安化出产的品质最好。
湖南黑茶其品类包括“三砖三尖一卷”,“三砖”即:黑砖、花砖和茯砖。“三尖”指湘尖一号、湘尖二号、湘尖三号即“天尖”、“贡尖”、“生尖”。“花卷“系列包括“千两茶”、“百两茶”、“十两茶”。
湖南黑茶具有千年历史,而安化黑茶中的千两茶被誉为“世界茶王”。
湖南黑茶条索卷成泥鳅状,色泽油黑,汤色橙黄,叶底黄褐,香味醇厚,具有松烟香。
根据《明史食货志》记载:“神宗万历十三年以茶易马,惟汉中保宁,而湖南产茶,其直贱,商人率越境私贩。”
因为湖南黑茶物美价廉,16世纪后期逐渐取代了四川黑茶。
四川同样是我国重要的黑茶产区和边销茶产地,四川边茶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
而在不同时期,四川边茶也有着不同的叫法:元朝时称为西番茶、明朝时称为乌茶,到了现代四川边茶又被称为“藏茶”。
根据不同的销路,四川边茶又可分为南路边茶和西路边茶。
其中,南路边茶的产地主要集中在雅安、宜宾、重庆、江津、万县、达县等地,其成品压制后主要为康砖和金尖两个花色。
西路边茶与南路边茶相比更为粗老,其产地主要为邛崃、灌县、平武、崇庆、大邑、北川等地,成品茶有茯砖和方包两个花色。
云南普洱茶根据发酵方式不同可以分为生茶和熟茶,其中的普洱熟茶是将晒青毛茶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进行渥堆发酵,从而缩短转化时间,人为发酵而成的黑茶。
普洱熟茶采用的渥堆发酵技术,于1973年开始进行尝试,直至1975年人工渥堆技术才在昆明茶厂正式试制成功,所以在这之前是不存在普洱熟茶的。
由于在渥堆发酵过程中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与空气氧化溶解,咖啡碱等刺激物质也发生了转化。所以熟普的茶性更加温和,口感润滑、绵甜,醇香浓郁,而且变化上更为稳定。
泾阳茯砖又称“封子茶”、“泾阳砖”,为陕西省泾阳县特产,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2013年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因为泾阳茯砖是在夏季伏天加工制作,其香气和作用又类似茯苓,且蒸压后的外形成砖状,因此得名“茯砖茶”。
古时,泾阳茯砖茶沿“丝绸之路”远销中亚、西亚等四十余个国家,被誉为“古丝绸之路上的神秘之茶”、“丝绸之路上的黑黄金”。
泾阳茯砖干茶条索紧结,色泽黑褐油润、金花茂盛、清香持久、陈香显露、清彻红浓、醇厚回甘绵滑。
祁门安茶,一直以来在黑茶圈的存在感很低,其创制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200余年的产制历史!
在当地另有一种说法:人有六气(风寒湿暑燥热),又有六腑,六安即“安六气养六腑”之意。因其药效显著,安茶在民间享誉“圣茶”、“奇茶”之名。
清朝时茶号盛行,涌现了“孙义顺”等知名祁门安茶茶号,据博宏颠《祁门之茶叶》中明确记载:“1932年祁门共有茶号182家,除祁红茶号外,其余为安茶号,共计47家。”
后因抗日战争爆发,中华蒙难,战乱使祁门安茶市场大幅度萎缩,至1946年9月最后一批安茶送至香港后,辉煌了百余年的祁门安茶自此销声匿迹。
直到1983年,香港茶叶基金会会长关奋发先生向安徽省茶叶总局寻找安茶,才能让阔别了半个世纪的安茶于1984年得以研制恢复生产!
而一款茶经得起的传承,与独到的制作工艺息息相关!祁门安茶经摊青、柴火杀青、揉捻、晒胚、烘干、焙火、夜露、蒸茶、装篓、串条、架烘、打围等工序方可制成。
祁门安茶外形紧结匀齐,色泽黑褐尚润,身骨重实;干茶带花香,香气高长;汤色橙黄明亮,滋味醇爽,有槟榔香。
更值得一提的是,外包装别出心裁地用箬叶、竹篓包装,因此祁门安茶陈化多年后往往带有独特的“箬叶沉香”,撕下一小片箬叶一起冲泡,品饮别又一番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