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引入:
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山西永济人,是唐代诗人,也是大历十才子之一。祖籍河北涿州。他在唐玄宗天宝末年考进士不第,后在唐代宗朝再次应试,仍然未能及第。
尽管如此,大历六年,经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宰相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为河南密县令。唐德宗朝,复为昭应县令,出任河中元帅浑瑊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先后担任乡尉、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等职务。
卢纶的仕途经历颇为曲折。早年屡试不第,好在因诗才被宰相元载和王缙赏识,逐渐在诗坛上获得了声誉。王缙获罪,遭到牵连。不久去世。著有《卢户部诗集》。
然而,由于元载和王缙的获罪,卢纶也受到牵连,官职几经起伏,最终官至检校户部郎中。
卢纶的诗歌以边塞诗最为著名,他的《塞下曲》六首诗描绘了边塞军旅生活的真实场景,展现了将士们的英勇无畏和豪情满怀。这些诗歌不仅让他赢得了诗名,还帮助他在仕途上获得了提升。此外,卢纶还创作了许多唱和赠答之类的诗作,这些作品虽然文学艺术成就不高,但帮助他在仕途中结交了权贵和名士。
卢纶的生活经历也颇为坎坷。他年少时家境贫寒,八岁才开始读书,后来通过努力读书和写诗逐渐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对仕途失意的感慨和对边塞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他复杂的心境和才华。
点拨如下:
一、诵诗诗歌,连读三遍: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林暗草惊风,将军,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林暗草惊风,将军,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二、词语解释:
塞下曲——古代歌曲名。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的。
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引弓——拉弓拉弓或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平明——清晨,即天刚亮的时候。
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箭的尾部有白色羽毛,这里指箭。
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
石棱:石头的棱角。也指多棱的山石。
三、古诗大意:
昏暗的树林中风吹动了草丛,将军以为有野兽潜伏,奋力拉开了神弓一箭射去,天亮时带人去寻找那支箭,发现箭头深深的扎在石头中。
四、赏析诗歌:
卢纶《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语多赞美之意。此为第二首,描写将军夜里巡逻时境况。
首句写将军夜猎场所是幽暗的深林;当时天色已晚,一阵阵疾风刮来,草木为之纷披。这不但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地点,而且制造了一种气氛。北平是多虎地区,深山密林是百兽之王的猛虎藏身之所,而虎又多在黄昏夜分出山。
“林暗草惊风”,着一“惊”字,不仅令人自然联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可看出将军是何等的警惕,又为下文引弓作了铺垫。
次句即续写射。但不言“射”而言“引弓”,这不仅是因为诗要押韵的缘故,而且由于“引”是“发”的准备动作,这样写能启示读者从中想象、体味将军临险是何等的镇定自若,从容不迫。在一“惊”之后,将军随即搭箭开弓,动作敏捷有力而不仓皇,既具气势,形象也更加鲜明。
后二句写“没石饮羽”的奇迹,把时间推迟到翌日清晨(“平明”),将军搜寻猎物,发现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读之,始而惊异,既而嗟叹,原来箭杆尾部装路着白色羽毛的箭,竟“没在石棱中”,这样入木三分。曲折离奇,有时间、场景变化,而且富于戏剧性。
“石棱”为石的突起部分,箭头要钻入殊不可想象。神话般的夸张,为诗歌形象涂上一层浪漫色彩,读来特别尽情够味,只觉其妙,不以为非。
五、小结:
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得摇摆不定,飒飒作响,将军以为野兽来了,连忙开弓射箭。天亮去寻找那只箭,已经深深地陷入石棱中。
欢迎新老朋友的拨冗指导,敬请关注!
图片/网络/感谢原创/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