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绝句》(二)(26)

文摘   2024-11-02 08:05   广东  

杜甫的故事
      杜甫出生在一个名门士家,他小的时候十分调皮捣蛋,很是贪玩,每当院子里枣树成熟的时候,他一天要上上下下爬个无数回。

       据悉,杜甫小的时候到了五六岁的年纪,还是没能好好记住一首诗,他的祖父非常非常生气,于是对他严加管教,终于使他改掉了顽皮的坏毛病,加上杜甫在文学方面很有天赋,七岁的时候就能够独立作完一首诗了。

      后来杜甫发奋苦读,为了自己能够写出好诗歌,他私下里的习作能装满一整个麻袋。杜甫成名以后,也在自己的诗中表达过对于文学创作的体会,“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他的心得。
      由于杜甫生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安史之乱的爆发促使了当时的盛唐极速走向崩覆。杜甫对于统治者只顾自己享乐,不思百姓疾苦的做法极度愤恨与不满,于是大笔一挥写下了唐诗三百首中的名作《丽人行》。

       这首七言长诗大胆地讽刺了皇家奢侈无度的生活并深入地揭露了其丑恶的面貌,使之成为了史诗一般的佳作,流传千古。然而炙手可热一词也是源自于那首诗,表明权势极盛,气焰很足。

点拨:

一、跟着老师诵读课文,连续读三遍《绝句》

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二、词语解释:

逾: 就是愈,更加的意思。
欲燃: 将要烧起来,这里是形容鲜红的颜色。欲:好像。

花欲燃:花红似火,归年:回家的日子或回去的时候。

何日: 什么时候。

三、古诗大意:

       江水碧绿,是鸟儿的羽毛显得更加洁白,山色清翠,让衬着火焰般红艳的花朵。今年的春天,眼看人要逝去,不知何时才是我回家的日子。

四、诗歌鉴赏:

      这是杜甫客居四川时写的一首抒情小诗,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的春光图,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心中沉重的乡思。
     前两句写景,第一小句写江水和水鸟,江水碧绿,衬托出鸟的羽毛更白,一个“逾”字,借衬托而显露其颜色。第二小句写山和花,一个“欲”字,由拟人更突出其姿态把“江”、“鸟”、“山”、“花”四种实物涂上一层碧绿、青翠、莹白、绯红的油彩。景色清新,沁人心脾,充满动感。

       后两句笔意一转,抒发感情,第三小句写春景物虽好,但已匆匆飞逝,触景生情。并着力地勾出了第四句“何日是归年”。春归人未归,沉沉的伤感,缕缕的分愁,一笔涌出,发自心灵深处。言已尽而意无穷,使人置念不已。
      本诗的艺术成就,首先是情景交融。其中第一、二句写景,三、四句抒情,以景寓情,情深意长。其次是以叙景寄乡思。在春光融融的一片暖色中,本可因物而喜,却透露出诗人的怀乡愁思。言婉意深,独具风致。

五、诗人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六、将这诗的笫前面两句描绘成一幅画写下来。

      江水碧波浩荡,衬托水鸟雪白羽毛,这碧绿的江水把鸟儿的羽毛映衬得更加洁白。山峦郁郁苍苍,这山色青翠欲滴,红花相映,红艳的野花似乎将要燃烧起来。

七、写法指导

1、杜甫《绝句二首》其二描绘的春景:江水碧、鸟羽白、山青、花红,美景中藏愁思。
2、诗中乐景反衬哀情,春光融融更显归心切。杜甫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对比,深化思乡情感,抒发羁旅思乡之情。

3、此诗创作于杜甫漂泊西南时期,草堂生活虽安宁,但内心仍怀乡愁。

4、用白话翻译诗:

      碧绿的江水把鸟儿的羽毛映衬得更加洁白,山色青翠欲滴,红艳的野花似乎将要燃烧起来。今年春天眼看就要过去,何年何月才是我归乡的日期?

闲谈趣事xixi
自己心路历程,随笔,人生感悟,学生优秀作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