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诗点拨:
一、跟着老师诵读诗歌,连续读三遍
唐.崔道融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二、词语解释:
雨足:雨十分大,充足。
高田:地势高的田此。
白:白茫茫。
披蓑:披着草衣。
俱,都。
殊:很,甚,竟然
三、译文:
倾盆大雨使高处的田地里积满了雨水,农夫半夜就披上蓑衣去耕田。农夫和耕牛都以累得精疲力尽,而东方的天空还是黑沉沉的,离天亮还早着呢。
四、写作背景:
1、雨后的田野被雨水冲刷得一片洁白,仿佛覆盖了一层薄雪。远处的天空还沉浸在夜色中,只有近处的田野被雨水照亮。
2、这首诗反映了农业经济社会中原始劳作工具的简陋以及农民早出晚归、不知疲倦的辛苦劳动生活。崔道融通过描写农民在雨夜中的辛勤劳作,表达了对底层人民苦难生活的深切同情。
3、在古代,特别是唐末的动乱时期,地方水利大多失修,农民只能靠天吃饭。崔道融选取了农民劳作中的一个平常镜头,却形象地描绘出底层人民的辛劳,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这首诗不仅是对农民辛勤劳作的赞美,也是对农业社会艰辛生活的真实写照。
五、诗人简介:
崔道融(?—907年),唐代诗人,自号东瓯散人。湖北江陵县人。895年任浙江省温州市县令,早年曾游历陕西、湖北、河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后入朝为右补阙,不久因避战乱入闽。
他也是一个曾经怀揣梦想的少年,只是生不逢时,处于战乱的唐朝后期,是一位对百姓、对劳苦大众充满同情心的正义之士,只是,空有报国大志,却无从施展,不能不让人遗憾唏嘘!
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清新自然的一面,也不乏凝重深沉之处。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既有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也有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更有对个人情感的抒发。
他的代表作品包括《溪居即事》、《田上》、《牧竖》、《梅花》等。崔道融与司空图、方干等诗人交好,他的诗歌作品被收录在《全唐诗》中,共有近八十首诗作传世。
六、全诗歌鉴赏:
第一句“雨足高田白”一句,是说雨水很多,就连高处的田地也积了许多水,而成为一片银白色。作者用“足”、“白”二字,既突出强调了雨水之多,又暗示了农夫耕田将会倍加艰难和辛劳,为下文作了铺垫。
此句描述了春雨充足,连高处的田地都积满了水,呈现出白茫茫一片的景象。这里写久旱逢甘霖,夜里下了一场大雨。
第二句“披蓑半夜耕”:农民为了抢种,披着蓑衣在半夜就开始耕作。乍看之下,让人想到不合情理。哪里有农夫披着蓑衣半夜里耕地的呢?但细细品味,此句却是蕴意深含。可能是久旱逢甘霖,抢时间,也可能是由于雨水过多,农夫们耽误了播种的时间,泥水里,又是冒着雨,耕田的吃力是可想而知的。
第三句“人牛力俱尽”:人和牛都累得筋疲力尽。通过“雨足高田白”、“人牛力俱尽”等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农民劳作的艰辛。
第四句“东方殊未明”:然而天还没有亮,说明农民已经劳作了一整夜。通过“力俱尽”与“殊未明”的对比,突出了农民早出晚归、不知疲倦的劳动精神。
后两句用“力俱尽”与“殊未明”作鲜明的对比,反映了农民早出晚归、不知疲倦的辛苦劳动生活。虽然“人牛力俱尽,但劳动的时间还很长,天亮之前和天亮之后农民将如何坚持下去,这是留给读者想象的内容了。
全诗语言简洁明快,没有过多的修饰,直接描绘了农民的劳作场景。此诗通过耕作情形的具体而又细致的描摹来表现。它取的是一位农民最平常的一个劳动镜头。风雨里,半夜就去耕作,人牛都已累得精疲力尽。
全诗形象地揭示了在封建社会,尤其是在动乱年代,地方水利失修,农民靠“天”吃饭的这一事实,也是封建社会里的中国农民的劳动生活写照。
七、用自己的话描绘成一幅图画写下来:
一位农民披着蓑衣戴着斗笠,手持农具,脸上挂着坚毅的表情,他的身影在雨中显得渺小而伟大,他在半夜里冒雨耕作。
看,雨下得非常大,高处的田地里都是白茫茫的一片水,显得格外宁静而凄凉。牛儿喘着粗气,仿佛也在与疲惫抗争。它的眼神中透露出对主人的忠诚和对生活的坚持。人和牛都累得精疲力尽,但东方的天空仍然没有亮起来,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凝固了。
欢迎新老朋友的拨冗指导,敬请关注!
图片/网络/感谢原创/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