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引》诗歌鉴赏(31)

文摘   2024-11-07 00:37   广东  

       刘禹锡的故事: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墙倒众人推。人在低谷时,小人落井下石者有之。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在当监察御史的时候,因为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遭打压被贬官成为通判。
       通判本应在县衙有一定的地位,可以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当地的知县见刘禹锡失势,故意刁难,把他赶到城南江边住,让来往的人看笑话。面对这样的小人,刘禹锡迁居到江边之后,随手写下一副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来往看笑话的人,反倒成了为刘禹锡宣扬才名的帮手。知县听说后非常愤怒,赶紧派衙役把刘禹锡从城南赶到了城北,为了报复还把人家的住房空间缩减到了一间半。知县本以为刘禹锡会忍不住怒火,结果人家还是满不在乎。又写出了“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的绝妙诗句。

       于是知县又派人把刘禹锡赶走,安排了一间小房,仅能放下一张床,一副座椅。这样,半年时间,县令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而且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个斗室。
       面对这样恶意的刁难,他愤然挥笔写下了一篇铭文,妇孺皆知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用八十一个字托物言志,层次分明志趣高雅,以“何陋之有”这句反问结尾,余韵悠长。后来,刘禹锡奉诏回京,重新启用当上大官,那位刁难他的知县却陷入了惶恐。

一、诵读诗歌,连读三遍:

《秋风引》 作者: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二、词语解释:

引:古代歌曲的一种。

至:到。
萧萧: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晋陶潜《咏荆轲》:“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雁群:大雁的群体。
朝:凌晨。庭树:庭园的树木。
孤客:单身旅居外地的人。即孤独的异乡人。汉焦赣《易林·损》:“路多枳棘,步刺我足,不利孤客,为心作毒。”这里指人自己。

闻:听到。

三、古诗大意:

      不知秋风从哪里来,他萧萧地吹着,送走南飞的雁群,早晨秋风吹入庭院,将树木刮得飒飒作响,我这个孤独的异乡人最先听到这声音。

四、鉴赏全诗:

     《秋风引》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表面写秋风,实际却是在感叹自己的际遇,抒发了诗人孤独、思乡的感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这首诗的赏析。
      《秋风引》原文: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个长时期的贬谪;这首诗可能作于贬所,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诗的内容,但诗人没有在客心上多费笔墨,而在秋风上驰骋诗亿。

       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这一问,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无可纠结的。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以“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这样,就化无形为有形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声绘影地写入诗篇。     

       诗的后两句“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把笔触从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树”,再集中到独在异乡、“归思方悠哉”的“楚客”,由远而近,步步换景。

      “朝来”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风至”,又承接次句的“萧萧”声,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端的发问。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而随处存在,此刻风动庭树,木叶萧萧,则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了。

      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说秋风已为“孤客”所“闻”。当然,作为“孤客”,他不仅会因颜状改变而为岁月流逝兴悲,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这首诗主要要表达的,其实正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但妙在不从正面着笔,始终只就秋风做文章,在篇末虽然推出了“孤客”,也只写到他“闻”秋风而止。至于他的旅情归思是以“最先”两字来暗示的。

       照说,秋风吹到庭树,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听到,不应当有先后之分。而惟独孤客“最先”听到,可以想见,他对时序、物候有特殊的敏感。

五、小结:

       秋风不知从哪里吹来。萧萧地送来了大雁一群群。清早秋风来到庭中的树木上,孤独的旅人最先听到秋风的声音。

欢迎新老朋友的拨冗指导,敬请关注!

 图片/网络/感谢原创/侵权/联系删除

闲谈趣事xixi
自己心路历程,随笔,人生感悟,学生优秀作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