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一生的经历是怎样?
杜甫出生于公元712年,出生于具有传统文学理论的家庭,杜甫从小便开始学习诗文,十五岁时所作之诗便能得到当地名士的重视。
杜甫在十九岁时便开始数次漫游,先是出游郇瑕,次年便出游吴越,历经数年。在他二十三岁的时候参加了一次进士考试,落选。后便在齐赵一带开始新一轮的长期漫游。
杜甫近三十岁的时候与杨氏成婚,他三十二岁的时候于洛阳与李白相识相交相游,两人产生深厚的友谊。
三十五岁的杜甫志向远大来到长安参与科举,再次落选,从此客居长安十余载,抑郁不得志,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为了生计不断成为贵族门客吟诗作赋献于权贵,只为能得到赏识,未果,后只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后唐朝衰败,杜甫经历从盛唐至“安史之乱”的时期,为报效祖国曾为叛军困于长安数月,期间写下不少感伤时事的诗文,后曾为左拾遗,但因朝政内乱被离间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杜甫在这期间感伤朝政昏庸,无心仕途,遂辞官归隐。
后杜甫带着家人过着流离失所的日子,后得好友严武相助生活开始安定,后期嫉妒被朝廷重召,拒不赴职。于公元770年,五十八岁的杜甫逝世。
点拨:
一、跟着老师连续读三遍诗歌: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二、词语解释:
三分国:魏蜀吴三国。
八阵图:古代作战时用的八种战斗阵势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盖: 超过。
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石不转: 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失吞吴: 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三、古诗大意:三国鼎立时,诸葛亮功劳显著,他所发明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任江水流转,八卦阵的石头却安然不动。遗憾的是,刘备失策征吴,诸葛亮却没能阻止。
回、诗歌鉴赏:
1、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突出的是诸葛亮。
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
首句“功盖三分国”从总体上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在三国鼎立的局势中,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了蜀国基业,对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一句高度概括了诸葛亮在三国时代的历史地位,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2. 次句“名成八阵图”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诸葛亮的军事业绩。诸葛亮创制的八阵图不仅用于军事操练和作战,更成为了他声名卓著的象征。这一句集中、凝练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和贡献,与首句形成对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3. 三句“江流石不转”这一句通过对八阵图遗址的描绘,展现了遗迹的神奇色彩。八阵图的石块即使在涨水时仍然不动,象征着诸葛亮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的精神。同时,这种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也表达了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的1惋惜和遗憾。
末句“遗恨失吞吴”:通过对刘备吞吴失策的惋惜,表达了对诸葛亮统一大业未能实现的遗恨。刘备的失误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导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成为了千古遗恨。这一句不仅表达了对诸葛亮的同情和惋惜,也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的抑郁情怀。
这是一首咏怀诗。作者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五、八阵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八阵图的思想感情
分析:《八阵图》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赞颂和惋惜之情,同时也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的抑郁情怀。
主旨:诗中通过对诸葛亮的功绩和八阵图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卓越才能和未竟事业的惋惜。同时,诗中也反映了杜甫自己未能实现理想的抑郁心情。
八阵图的背景信息
八阵图是由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推演兵法所创设的一种阵法,最早记载于《三国志·蜀书卷五·诸葛亮传》。八阵图今已失传,虽后人对其有多种推测,但其真实面貌已不可考。
唐代诗人杜甫在公元766年创作的《八阵图》诗作,通过对八阵图的描述,表达了对诸葛亮的崇敬和对刘备未能听从诸葛亮联吴抗曹大计的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