辱女品牌的名单会有尽头吗?

文摘   2024-11-09 21:01   瑞士  

辱女品牌的名单会有尽头吗?

她的文娱生活



最近化妆品品牌花洛莉亚因为新产品的外观设计问题被许多消费者认为是在“擦边”,由此引起了一场风波。


酷似男性生殖器官的唇釉刷头,模特身上短得盖不住屁股的裙子,以及别扭的拍照姿势……这些元素对于化妆品的营销策略来说似乎并不必要,甚至是多余,除了引起消费者的不适和困惑以外,不具有任何吸引力。


面对目标客户群体的声讨,花洛莉亚选择了沉默以对,没有道歉,没有解释声明,只是躺平装死,等着这一波浪潮过去。事件过去一个月后才轻飘飘地发了一则“说明”,拍拍屁股继续吸引新一批的消费者。


花洛莉亚并不是唯一一个试图在女性消费者雷点上蹦迪的品牌。最近,著名国货品牌“蜂花”,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这样的动态:

[ 左右滑动 ]


恶俗且刻意丑化女性友谊的内容,从创作、审核到平台发布,没有人喊停。发布十几天后,蜂花才发了一篇只有六行的“道歉信”。


事实上,互联网上整理的辱女品牌名单每年都在增加,从日用品到化妆品到零食餐饮,几乎涵盖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些品牌中占大头的恰恰是以女性消费者为主要目标的品牌。


所以,究竟是什么给了这些品牌吃着女性消费者的饭,掏着女性消费者的口袋,却能一而再再而三地挑衅她们的勇气?



去年的《芭比》,今年的《山花烂漫时》,和各大平台如火如荼的关于女性权益和生存问题的讨论,似乎是在传递出一个讯号:中国的女性主义好起来了


不得不说比起许多年前,新一代女性的女性意识确实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比如从品牌营销来看,从前的“女王节”“女神节”的妇女节营销正逐渐变成过去式,厨具品牌和洗衣液、洗手液之类的日用品打出的“让妈妈更省心”的口号也遭到了讨伐......


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有不少企业的营销频频翻车。


作为一种反映社会观念和消费者偏好的风向标,如果说成功的品牌营销是女性意识崛起的结果,那么失败的品牌营销则暴露出了这个社会的大众观念依然扎根在男性视角下的事实。


比如将女性物化到极致

去不掉的刻板印象

通过羞辱女性制造焦虑(妇炎洁广告)


不管品牌的目标群体是不是女性,女性消费者都没有得到她们应有的尊重。


这些广告词的夸奖和贬低全都是由男性视角出发的,习惯性地将女性当作客体审视,而不是站在她们的角度上考虑她们需要什么。


现在流行一种论调,认为“每一张钞票都是世界的选票”,我们花的每一分钱,都是在为想要的世界添砖加瓦。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是成立的,比如前段时间杨笠被男性抵制而失去的京东代言,在这件事上,男性群体好像轻而易举地做到了“他们想要,他们得到”。

女性群体的抵制其实也一直没有停过,抵制的名单每年都在增加,也确实有许多女性做到了不为辱女的品牌消费。但消费市场好像并没有多惧怕,该擦边营销的擦边营销,该PUA女性消费者的继续PUA,甚至连“我们不需要女性消费者”这种话都可以堂而皇之地说出来。


我甚至都不敢想象,这些品牌的所作所为性转一下,会引起一场多么大的战争。而放在女性群体身上,“高高举起,轻轻落下”的局面似乎是双方彼此心照不宣的事实。


女性的呐喊,女性的愤怒,它们并不在乎。


不过消费这件事并不是唯一不被在乎的,社会的方方面面,女性的声音其实都在被忽略。


以最近风头正盛的脱口秀行业举例。脱口秀的女性观众占比远超50%,但各个脱口秀综艺节目的女性演员占比却依然在10%-30%的范围徘徊,连一半的门都摸不到。女性贡献了更多的金钱和讨论度,却没能换来对女性演员的重视,站在聚光灯下的女性依然寥寥无几。


图来源小红书网友@但是还有脱口秀


卫生巾作为大部分女性经期的选择,市面上几乎所有品牌的卫生巾被曝光“长度造假”。昂贵的价格,虚假的棉长,不合理的设计,这些品牌却依然傲慢。



实际上,2008年的卫生巾国家标准“取消了质量等级分类及对卫生巾及卫生护垫有效长度的要求”(即充棉长度)、“取消了正面横向渗扩宽度项目”。而该标准的四位起草人,均为男性。


我们看似掌握着决策权,但事实上能够被我们看见的选项,已经是经历了层层选择后的结果,而这些结果是由谁来决定的呢?


电影《芭比》里,当芭比推开美泰高层的会议室大门,却发现这个承载着女性梦想的公司的管理层全是西装革履的男性。这不是戏剧化的夸张,而是现实。

据调查,各行业女性中高层管理的人数占比仅为10%-20%左右。连像化妆品、女性向游戏、内衣等专注于女性消费者的行业,女性高管依然是镶边的存在,更遑论其它行业,很多行业甚至是清一色的男性管理层。


男性抢占了行业先机,一个成功了,自发开始帮扶另一个,同时为异性设下门槛,逐步垄断了决策大权。如果不是受现代女男平等运动的风潮影响,他们也不会不得不为女性让出部分无关紧要的位置,以免授人以柄。


但舆论压力的影响作用依然有限,企业内部的性别博弈仍然暗流涌动,“僧多粥少”的局面让女性从业者们陷入被动的竞争,女性必须踹掉很多自己的同性竞争者才能爬上高位,这样的氛围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女性之间互帮互助的可能。


登上高位的女性依然孤立无援,她们是决策中的少数派,面对男性权威把控的领域,很多人只能选择适应规则,从而使女性决策者的数量停滞不前,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而如果没有女性决策者站在女性的立场发声,女性消费者的声音就很难受到应有的尊重,而女性决策者的决策,也需要女性消费者来支撑,两者只有保持一个良性循环,才能逐步向上。


也许品牌会为了讨好女性消费者而进行“爱女营销”,但由男性把控这一点注定了所谓的“爱女”只会是营销,潜意识流露的“辱女”才是本质。


比如想拍马屁却拍到马腿上的珀莱雅。坚持了好几年的主题为“性别无偏见”的妇女节营销,前两年侧重于助力扭转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今年却引入了男性视角。在妇女节这样一个专属于女性,歌颂全世界劳动妇女的节日,专门挤出空当为遭受性别偏见的男性发声,不可谓不刻意。


在女男消费者比例极度不平衡的情况下,这种为男性站台的营销并不会为企业带来多少利益。即使冒着得罪女性消费者的风险,违背了以利润为导向的根本目标也要为男性利益发声,这种舍己为男的精神完美诠释了:爱女是生意,爱男才是生活。


品牌的辱女营销,是一场针对女性的大型服从性测试。


选票有用的前提是能够有女性站在竞选的讲台上。极端一点,如果所有的品牌都不把女性的感受当回事,抵制的旗子举得越来越高,所剩下的选择越来越少,到了选无可选的地步,信念再坚定也总有人会妥协。


更何况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女性意识全覆盖这一目标任重而道远。互联网放大了女性的声音,但其实“超绝钝感力”占据了群体内相当大的比重。


中国女性长期处在一个被打压和被迫分化的氛围。女性对自身权益的敏感度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地步,我们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知。因此,抵制的举措不仅会遭到品牌的忽略和异性的打压,还有可能遭到同性的不理解。


这种冲突给予了品牌相当大的喘息空间,也给了它们忽视女性声音的资本。对于品牌来说,中国女性有七亿,没了这一亿,还有下一亿,总有一部分女性会为它们买账,买账的人还会自发去替品牌冲锋陷阵。


抵制京东的男性和抵制花洛莉亚的女性其实都只是互联网上的一小部分人,但京东滑跪道歉了,杨笠的代言被撤了,花洛莉亚却连一条解释公告都不愿意发。


抵制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对于女性,一环不通则环环不通,而对于男性,从决策者到实践者的高占比,即使他们的思想观念、认知水平和理念再冲突,他们自身所处的性别立场和接受的相同的厌女教育,也会使他们在面对女性时天然地站在一起。


品牌营销方案的制定者、社交网站的管理者、各路媒体营销号的审稿撰稿人……每一个环节的男性都做了利于自身性别的决策,最终使这股力量拧成一股绳,让那一小部分抵制者的声音有了实质性的反馈。



品牌的辱女营销本质上折射了社会对于女性的态度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同时也是行业缺乏女性话语权的恶果。


拥有选票的消费者只是其中一个环节,但如果想要得到切实的回音,想让这份滚雪球一般的辱女品牌名单拥有尽头,我们不能只有选票。



END


排版:檀九

图源:网络

文字:檀九

编辑:酥酥


关注我们
公众号:@她的文娱生活
小红书:@她的文娱生活

她的文娱生活
我们致力于从女性角度重析文娱作品和热点、击碎刻板印象、看见女性力量。推荐/排雷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电视剧、电影、文学、动漫、游戏和漫画等。团队成员均为女性,欢迎媎妹们投稿、分享或者加入我们。
 最新文章